伤寒学讲义
延边大学中医临床研究所
朱寅圣
第一章绪论
一、《伤寒论》的沿革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专书,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
《伤寒论》由东汉末期张仲景所著。张氏名机,字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曾举孝廉,后官至长沙太守,后人尊之为医圣。
医圣张机像
(一)仲景的生卒年代
仲景约生于公元152年(或汉桓帝建和二年,即公元148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时值东汉末年。
仲景的故里,于1982年十二月十二日,在河南南阳举行的“张仲景研究会成立暨首次学术交流会”上认定为今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穰东镇(涅阳)张寨村。
据《名医录》云:仲景少时,资质聪颖,好学深思,受术于同郡名医张伯祖。
(二)仲景的故里
(三)伤寒论的成书年代及背景
仲景所处年代,时值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乱,兵燹频仍,疫病流行,死亡惨重,其家属亦未能幸免。仲景目睹疫病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于是发奋学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已的经验撰写《伤寒论杂病论》合十六卷。其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约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200…210年)。
(三)伤寒论的成书年代及背景
(四)伤寒论的成书年代及背景
仲景所处年代,时值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乱,兵燹频仍,疫病流行,死亡惨重,其家属亦未能幸免。仲景目睹疫病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于是发奋学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已的经验撰写《伤寒论杂病论》合十六卷。其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约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200…210年)。
(五)伤寒论的沿革概况
《伤寒论》撰成之后,流传不广,加之东汉末年战争频繁,至三国时,已经散佚不全。直至西晋太令王叔和对其残卷搜集、重新编次,名为《仲景方论》。此书共三十六卷行世。但此书又经东晋,南北朝分裂对立的局面,时隐时现,原书已复亡失。至唐代孙思邈撰《千金要方》时,对该书征引一些内容,到晚年撰写《千金翼方》时,在第九卷、十卷中收载共397条,此书可算《伤寒论》的最早传本。到了宋代林亿等人加以校正,分十卷,共三百九十七条,除重复和佚方外,计112方。
到了明清时期,整理和注解、研究《伤寒论》的医家日益增多,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和医家,可分为三个学派。
1、错简重钉派有方有执和《伤寒论条辨》、喻嘉言和《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原九十七法》、张璐和《伤寒论缵论》、程郊倩和《伤寒论后条辨》等。他们认为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错简很多,所以主张予以“错简重订”。后世把持这种观点和从新编次和研究伤寒论的学者称之为“错简重订派”。
现在通行的《伤寒论》有两种版本;一是宋版本,一是成注本。宋版本国内已无原刻本,只有明代赵开美的复刻本,也称赵刻本。是书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由明代医学家赵开美根据宋版本予以影刻的。成注本是金代成无已根据宋本《伤寒论》予以注解的《注解伤寒论》,刊行于1144年。
《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后整理成《金匮要略》流行于至今,是为中医大学主要课程之一。
有张遂辰和《伤寒论参注》,张志聪和《伤寒论宗印》、《伤寒论集注》,张锡驹《伤寒论直解》,陈念祖的《伤寒论浅注》和《伤寒真方歌括》等,基本肯定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和成无已首注的伤寒论,认为无须纠正,反对错简重订,只按原书进行研究即可。后世称他们“维护旧论派”。
2、维护旧论派
伤寒论讲义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