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典籍导读中文学院罗小东阅读参考书目: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重排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一部分:《老子》选读一、老子其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被唐武则天封为太上老君。生卒年约为前571~前470,约早于孔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苦县,今当河南鹿邑。其地本属陈国。陈为楚灭。周守藏室之史,即管理周朝史料档案之官吏。“老”的两种解释:尊称;姓氏。“李”的解释:古有“老”姓而无“李”姓,“老”、“李”古音同,“李”姓由“老”姓转出。或云,母怀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谓之老子。或云,老子之母,适至李树下而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关尹喜与老子的传闻。老子著成五千言《老子》后,骑青牛出函谷关,西渡流沙,不知所终。(函谷关:河南灵宝市境内,为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以老子、韩非子并列为传,传中同时还有庄子和申不害。韩非子是法家代表,著有《解老》和《喻老》二篇,发挥了老子的部分思想。司马迁认为,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韩相申不害的理论称为“术”,秦相商鞅的理论称为“法”,这两种理论统称“刑名”,所以称为“刑名法术之学”。)“术”是讲国君如何控制大臣、百官,也就是权术。术不同于法,法的对象是全体臣民,术的对象是官吏臣属;法要君臣共守,术由国君独操;法要公开,术则藏于胸中。“术”的核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任免、监督、考核臣下之术,史称“阳术”;二是驾驭臣下、防范百官之术(包括特务),人称“阴术”。二、《老子》其书《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或《老子五千文》。约成书于战国中前期。《道德经》分为上下两部分,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三、老子的思想1、“道”的思想道的特征是无状无声,非感官所能察觉;但又非不存在,故又无形而有实。“无状之状,无象之象”。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生于天地之先,为天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自然的,故常无为;道生成一切,故又无不为。道是永恒的,“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2、“德”的思想德是一物所得于道者。德是分,道是全。德实为一物之本性,此本性乃由道而得来。3、变化与反复的思想宇宙是变化不居的。事物由无有而发生,发生而生长,到达极盛,最后衰退而终于消亡。而终则有始,又有新的事物发生。即万物生长变动,最后都会返归原始。
《老子》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