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TPM 改变企业的工具
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
全员参与的生产维护
TPM——中国制造的新动力
,欧美33年世界500强1/3已经销声匿迹
市场的应变能力世界上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庞大的生物,也不是最聪明的生物,而是对环境变化反应最快的生物。
组织和规范的矛盾
库存和现金流
劳工短缺导致的生产成本的提高
员工自我提升的需求
现在设备的管理和发展趋势
设备管理已成新格局
员工自主管理,专业维护,预防为主
领导重视TPM设备管理,改造和更新工作
设备管理提倡综合管理和主动维护
企业加大培训力度,造就高素质设备管理和维修人才
现代设备管理所面对的挑战
TPM给了我们怎样的思想冲击
TPM与企业的关系
品质角度
严格的品质要求
高合格率的达成
顾客需求的多样性
设备故障而发生的不良
外部环境
市场环境恶化
产品纳期缩短
市场价格暴跌
内部环境
竞争力低下
阻滞的现金流
人才培养困难
企业凝聚力低
成本角度
要求设备效率最大化
维持管理费用的合理化
技术经验的积累
提高产出投入比
TPM的含义:为了寻求最佳的生产系统,对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依靠全员参与和小团队活动,不断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最求企业效率极限的综合管理水平
环境的要求
内部的要求
TPM的历史
美国
50-70发展起来
中国
20世纪90年代
中期导入
韩国
80-90进一步发展
日本
70-80发展为TPM
50-60年在美国得到广泛使用(PM)
60-70年在日本得到进一步发展(TPM)
70-80年在韩国(K-TPM)
90年代开始TPM导入中国。
TPM的发展
1-Break Down Maintenance(事后保全)
2-Corrective Maintenance (改良保全)
3-Preventive Maintenance (预防保全)
4-Prevention maintenance (保全预防)
5-Productive maintenance (生产保全)
1950年以前,半自动、手动操作设备多,结构也简单,常采用的方法。在设备出现故障后再维护。
1950年以后,人们发现设备故障总在某此部位出现,因此在维护时主要去查找薄弱部位并对其进行改良。
1955年前后,人们发现设备的许多故障是周期性出现的,于是对这类故障提出了维护方法。
1960年前后,工业技术不断进步,人们开始需要不发生故障的设备。维护从设计、制作、安装开始。
1960年前后,美国GE公司综合上述维护方法,提出了一套系统的维护方案。即TPM的前身PM。
TPM定义
”共生共赢的企业链体制”的目标
Cycle全体为对象,把”灾害0,故障0,不良0”等损失预防体制构筑在关联企业
,实现所有浪费”0”化
Crosbyism
认识一个人——飞利浦·克劳斯比
克劳斯比,一名医生,投身到制造业中,将医学界的“预防”的理念用到了制造业中,从而奠定了PM的思想,后来转到了著名的马丁·马瑞埃塔公司。这是一家美国国防部认可的专门生产导弹与战斗机的军工企业。克劳士比先后担任了“潘兴导弹计划”主管及公司质量部经理。佛州卡纳维拉尔角是国防部的导弹实验基地。那时经常出现故障,导致导弹发射失败。人们都不以为然,他们认为那么复杂的玩意儿、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装配在一起,出错是难免的事。受到将军的职责后, 提出“零缺陷”理论。奠定了TPM的主要指导思想。
TPM全员参与生产维护培训课程教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