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质数和合数教学设计 (2).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张秋丽 一、【教材背景分析】“质数和合数”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23-24页的内容。要求使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并能根据它们的意义判断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传统的教法是按照书上的思路,让学生先写出1~12各数的约数,然后再根据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最后在分类的基础上概括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这样教,有的从表面上看,学生学得主动,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是学生自己归纳、概括的。实际上,教学的主动权还是掌握在教师的手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他们只不过把教材教师设计好的东西说了出来,只要具备一定观察力的学生都能得出结论,这一过程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创作者。”怎样用“活”教材,使老教材也能体现新理念,怎样才能把“主动权”落实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数学的方法。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和好奇心,有主动参与的意识,迫切地希望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通过体验与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亲历概念的自我建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质数与合数》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了2、5、3倍数的特征之后学习的又一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学习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在本章教学内容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二、【整合思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我的整合思路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主动参与,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拓展新知——归纳总结,师生评价。课堂教学采用“情境——问题——探索——反思——提高”,展现学生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比较、归纳的探索过程。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主动发现,主动发展。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交流中要学数学,会学数学和乐学数学,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三、【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经历探索数的特征的活动,认识素数和合数,学会判断一个数(50以内)是质数还是合数。进一步发展数感。[能力目标]:1、使学生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归纳等能力。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素数和合数的意义,经历概念的发掘过程。[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教学难点:能够迅速判断一个数(50以内)是质数还是合数。设备分析:本节课主要以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交流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找出自己学号的因数,并请1-12号说出各数的所有因数,利用课件出示1-12各数的所有因数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因数有什么不同,可以怎样分类。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自觉地把这些数分成质数、合数

质数和合数教学设计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68
  • 文件大小30 KB
  • 时间2019-05-0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