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地方志的编撰,开始于明朝嘉靖时的州判伍余福。二十年之后,知州江一麟对伍余福编撰的州志进行了修改。至于清朝,知州曹封祖对其进行了编辑和修改。一直到乾隆十五年,知州刘蓟植时才至于完备。而同治《安吉县志》是在同治十三年编撰完成。从乾隆十五年(1750年)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期间一百二十余年,期间的沿革兴衰,已经有很多不同。又经历了太平军,许多珍贵史料已经遗失。同治《安吉县志》是当时的知县汪荣邀请当地的举人张行孚主持设立了相关机构进行编撰的。后汪荣调任到其他地方,修志工作落到后任的知县刘兰敏头上。进过一年,县志编撰完成。同治《安吉县志》全书分为十八卷,版本为刻本。由知县汪荣、刘兰敏发起重修,由张行孚、宝书丁等文人主持编撰。汪荣和刘兰敏都为其做过序,分别为《重篡安吉县志序》和《重修安吉县志序》。同治《安吉县志》一共十八卷,每一卷都是在前人刘蓟植的基础上由汪荣和刘兰敏进行重篡的。卷首为图卷,是安吉县的地图,全面直观的展示了安吉的全貌。其中第一卷是介绍安吉的星野、建置、形势和疆域。在此主要介绍安吉的建置。在春秋时期,始筑故鄣城,曾一度作为越国首都,至秦代设鄣郡于此。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更设鄣郡为丹阳郡,迁治宛陵,并在鄣郡故地设故鄣县。安吉建置是在东汉末期,阶级矛盾激化,故鄣县辖境广袤辽阔,封建统治者为强化控制,于黄巾大起义的第二年,即灵帝中平二年(185),割故鄣县南境置安吉县,县治设于天目乡(今孝丰镇),仍属丹阳郡。安吉建县始于此,至今已1800余年。在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郡并县,安吉县被撤,并入绥安县。绥安初属宣州,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又改属湖州。义宁二年(公元618年)复置安吉县,属吴兴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安吉改属桃州。武德七年,安吉县又被撤销,并入长城县(今长兴县),属湖州。唐麟德元年(664),恢复安吉县建制,隶湖州。安吉县经过七十多年的撤而复设,从此稳定下来。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将县治北移至今安城镇址附近。宋元两代,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改湖州为安吉州,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安吉州为湖州路,安吉仍分属安吉州和湖州路。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安吉属长安州(后改为长兴州)。至正二十七年,又属湖州府。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析安吉县分置孝丰县。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升安吉县为州,领孝丰县。清高宗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安吉州复降为县。卷二为城池(附坊巷)、公署、学校(附书院)和武备。当时的坊巷有政平坊、善政坊、善教坊、永甯坊、太平坊、长春坊、福民坊、積慶坊、兴贤坊、长乐坊、金钟坊、慶泽坊、玉磐坊、迎恩坊、折桂坊、衆安坊、开元坊。当时有熙春巷、水巷、城南巷、镇下巷、罗汉巷、西巷、后街巷、姚尚书巷、金家巷这九个巷。其后还有介绍公署、学校和武备,这里就不再一一例举。卷三为山川和關梁(附亭渡)。山川有青岘山、牛头山、桃花山、塔山、昆山、渠塘山、凤凰山、马头山、铜岘山、四面山、石门山、三山、东山、澎石山、大明山、白杨山、翔龙山、天井山、石虎山、石鼓山、浮门山、狮子山、平目山、雾山、芝山、石马山、凸儿山、赤山、仙人洞山、蜈蚣山、猴山、金钟山、落石山、郭公山、九龙山、南华山、湖南山、白石山、玉泉山、岳山、六莑山、菱山、邸阁山、梅溪山、乌山、甲山、静山、花园山、长磐山、浮云山、金乌山
安吉县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