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docx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docx浅谈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摘要: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同时也标志着幼儿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水平。大班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更强,告状行为也更加复杂。本文通过对河南大学附属幼儿园大三班幼儿为时一周的观察和记录,探索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各种动机及对应策略。关键词: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我于2013年3月25至29号在河南大学附属幼儿园对大三班观察一周,通过这周每天一日活动的观察,我发现幼儿的告状行为在一日活动中发生的最为频繁。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曾有统计:幼儿园每天约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这些屡屡发生的幼儿告状行为令老师们应接不暇,又忙又累,那么,孩子为什么要告状?他们告状的动机是什么?如何来应对这些告状行为?本文将会结合观察到的实例来做简要探析。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并不是偶然或自然行为,而是与幼儿普遍的心理发展不完善有关。幼儿告状并不完全是坏事,它反映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随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对规则的理解,他们在告状时开始带有自我的价值观。一、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分析根据我对大三班幼儿的观察以及相关资料的查阅,我将所观察到的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动机分为以下几种:针对自己遇到侵犯时的求助型告状行为、针对他人遇到侵犯时的检举型告状行为、期待肯定的表现型告状行为、从众性的告状行为、试探性的告状行为。(一)针对自己遇到侵犯时的求助型告状行为案例1早上区角活动时,小云(化名)正在搭积木,她一边搭还一边自言自语,为自己所搭的积木幻想着各种有趣的故事。这时,嘉乐过来把小云所搭好的积木造型破坏掉了(嘉乐平时就不爱遵守规则和纪律),小云急着喊:“老师,嘉乐把我搭好的给弄坏了,我做的可好了,还没拍照呢。”(老师会在区角活动即将结束时给每位小朋友的作品拍照)这种告状行为在班级中最为常见,他们希望通过向老师求助使得自己免受侵犯或者使老师知道自己所受侵犯的后果,使得自己受侵犯后的不良结果降到最小化。这是一种在自身的安全或利益受到同伴行为威胁的情景下发生的,旨在使自己摆脱困境的告状行为。(二) 针对他人遇到侵犯时的检举型告状行为案例2区角活动时,小雨在小厨房把刚做好的小面包(逼真玩具)摆到餐台上,小谦在没有拿到钱币(自制的小圆片,上面有五角、一元、两元),也没有问是否免费的情况下拿起来就吃掉(假吃)了。小明在旁边看到了就让小谦向小雨道歉。谁知,小谦一脸无所谓的样子,于是小明就喊道:“老师,小谦没钱还把面包吃掉了。”在大班,这样的情况也很常见。两名小伙伴之间发生了冲突或者一方受到了另一方的侵犯,当事人没有向老师告状,而是旁边的幼儿来向老师告状。这说明,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以及经过小班、中班的学习,已经建立起初步的是非价值观,产生了正义感和同情心,对规则也有更明确的维护。(三) 期待肯定的表现型告状行为案例3体育课时,老师让小朋友们跳绳,看一分钟他们能跳多少个。小洲还不会连续跳,有时候双腿跳也跳不过去,一分钟才跳了十几个。小英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们上中班的时候就开始学跳绳了,小洲到现在还跳不好,

浅谈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ssmppp
  • 文件大小58 KB
  • 时间2019-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