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枯鉴》及译文《荣枯鉴》及译文墨曰:小人之道,盖可以乎哉!惟其能知之,方能解知。迫不得已,则用之,苟利于大道,又何损大德!冯道,号长乐老,五代人,先祖务农,他靠令人惊讶的小人智慧,历经四朝,服侍过九位君主,在宰相位二十余年,创造了官史上的罕有奇观,真正做到了“久居禄位,八面玲珑,上显祖宗,下耀亲朋。”使宦海后来者常扼腕叹息:“奇哉,长乐老!”一部《荣枯鉴》,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它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实乃二千年不二之异书也。 ——曾国藩冯道竟然先后为十个君子干事,他的本事自然远不只是油滑……我举冯道的例子只想说明,要充分地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一个人的人格支出会非常彻底,彻底到几乎不像一个人。我主张大家一起来认真研究一下大历史到现实的小人问题,把这个总是狠狠地谈下去……既然小人已经纠缠了我们那么久,我们何不壮壮胆,也对着他们鼓噪几下呢? ——余秋雨“惹得起,躲不起;了解他,战胜他。”——马树全《荣枯鉴》原文及译文:圆通卷一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善恶这种事儿都有个定义,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根本不理会。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世上什么事儿都有个规律,真正的明白人不会随意视而不见、自以为是。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是不是合乎道理,顺应变化的人根本也不关心这个。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珍视名声者,名誉易损,爱惜自己者,保全自身。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名利不是坏事,追名逐利也不是罪过,以此为恶是人的主观想法而已。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君子没什么可自以为尊贵的,小人也没什么低贱的,尊贵还是低贱都是虚名,不足以称道一世。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君子不一定就能得到什么,小人也不一定会失去什么,得到、失去,跟思想境界也毫无关系。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名誉都是虚的,利益才能真正诱人,是人就难以抗拒。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事成显贵的,有可能会被传颂为君子;身败落魄的,必定会被当作小人。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因此,君子永远是少数(因为即使成功也不都是君子),小人永远是多数,多数人的力量,无可抗拒。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名誉容易转变,思想境界可以变化,但事情的成败、人生的命运,却难以更改。反正君子小人不是根本问题,你觉得当君子受苦没有什么不好,当小人来享福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反正名誉根本都不靠谱。闻达卷二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做官不做官,升职不升职这类事情,根本不是以善还是恶、君子还是小人来作为判断标准的。悦上者荣,悦下者蹇。让上边的领导高兴的,日子必定好过;让下边的群众高兴的,碰到的困难却会更多。君子悦下,上不惑名。君子让下边的群众高兴,可上头的领导并不觉得你在群众里的好名声有什么意义。小人悦上,下不惩恶。小人讨好上头的领导,下边的群众可能会反感,但是,这样的反感并不能对你有任何损伤。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下边的群众以道德高尚刚正不阿为美德,上头的领导会把谄媚顺应当做忠诚。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道德高尚,但是毫不顺应领导,上头就该不信任你了;顺应领导,但是让下头人觉得你不地道,下头人就该反对你了。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可是,上头不信任你,你就完了——这是根本,下头反对你,顶多是给你来个坏名誉——无所谓的事儿。因此,那些功成名就大富大贵的人都难免被人称作小人,就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保住根本,顾不得那些没有意义的名誉了。富贵有常,其道乃实。想富贵么?规律很简单:一切从实际出发。福祸非命,其道乃察。祸福其实并非命运注定,也有规律可循:看你是否善于观察和判断。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以奸行为耻。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别受那些毫无实际意义的虚名的束缚。善于观察判断,就别老以坏人坏事为耻辱,那会搞得很不客观。无羁无耻,荣之义也。没有名誉的羁绊,没有耻辱感的束缚,你离显贵发达也就不远了。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要是真想追求名誉,你就别去当官,好名誉不是当官儿可以当出来的。求官者莫名,德非荣也。要是真想当官,你就别管什么名誉了,道德高尚跟富贵荣华是两码事儿。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异哉。君子讲的是道德、理念,小人则专门对付这种道德理念,价值观不同,行为不同,结果自然不同。解厄卷三无忧则患烈也。什么都不操心,你就离倒霉不远了。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不过,操心根操心不一样。为国家操心的人,只能把自己搭上;为自己操心的人,却能乐享安然。祸之人拒,然亦人纳;祸之人怨,然亦人遇。祸事是人不想要的,但也是人自找的,人人都讨厌有祸事,但人人都难免碰上。君子非恶,患事无休;小人不贤,余庆弗绝。君子不做坏事儿,但倒霉事儿一个接一个,小人不干什么好事儿,却能够常年乐呵呵。上不离心,非小人难为;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让上头领导对自己完全放
《荣枯鉴》及译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