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
一、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了解文言特殊句式。
2、了解本文采取对话方式,反复辩难,使文章生动活泼、富有雄辩力的写作方法。
3、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及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政治态度。
孔子(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
二、自学指导(一)
读课文思考
1、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2、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请在书上画出来。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3、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测自学效果
五、引导更正、指导运用
颛臾( )冉( )稷( )
兕( ) 柙( ) 椟( )
费( ) 相( ) 戈( )
zhuānyú
rǎn
jì
sì
xiá
dú
bì
xiàng
gē
生字正音
反对①颛臾是先王
所封之国不可伐义正词严
讨伐②颛臾在
鲁国境内不必伐不容置辩
理由③颛臾与季氏
同为社稷之臣无劝伐
孔子反对讨伐理由:
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请在书上画出来。
引用: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比喻: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
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
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文中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动干戈于邦内。”
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氏将伐颛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