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著名的牛津《英语词典》里就用了近4页的篇幅来为“盐”作解,大大超过解释其它食物。普通食盐,又称“咸盐”,化学成份是氯化钠,属高钠低钾盐。盐出现在我载,传说中的蚩尤曾与黄帝激战于涿鹿之野,被黄帝追而斩之,血流满地,变而为盐,因蚩尤罪孽深重,故百姓食其血,这就是我国古代曾把“盐”说成是“蚩尤之血”的由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食盐曾是希罕贵重的东西,古罗马人把盐称为“有益健康的结晶体”。在历史上,古罗马人和古希腊人曾经用盐来购买奴隶,把盐当作货币的现象在非洲也屡见不鲜。我国许多民族都有关于盐的传说,而早在5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已利用海水制盐,西周时山西运城的解池已大规模生产湖盐,战国末期,四川开始人工凿石制盐。随着盐业的发展,“盐人”、“盐官”、“盐车”、“盐钞”等与盐相关的词汇频频出现在《周礼》等古代典籍中。汉武帝时设“盐务官署”,专司盐政,并立有盐法,禁止食盐私营。唐代则设“盐铁使”,管理食盐专卖。到元代,设“盐运使”,明清直至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都设有类似的官职。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里,曾发生过许多和盐有关的故事。1946年5月,晋察冀边区正式成立长芦盐务管理局,规定“此后所有属于长芦范围内之盐政等项,统归该局管理”。在晋冀鲁豫边区营业税暂行办法中,规定“盐业”免税。新中国成立仅3个月,就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盐务会议,确定全国盐务工作的方针任务。我国古代食盐的品种除海盐、池盐、井盐之外,还有土盐、岩盐、砂石盐等品种,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生产过树叶盐,古代西北部少数民族发现过一种“水晶盐”,据说,此盐多产于山石上,无色透明,状如水晶,不用煎熬便可食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这种盐有“开盲明目”之功效。关于盐的功用,我载。如说盐有“引火下行,润燥祛风”之功、有“擦牙固齿、清热渗湿”之效,以及“专治脚气”等等。到了现代,盐的用途更加广泛,据有关部门的统计,,食品、化工、冶炼、陶瓷、玻璃、医药等工业均离不开盐。我国目前钾肥产量不足需求量的十分之一,每年要花费大量外汇进口钾肥,而青海柴达木盆地钾盐的探明储量占全国90%以上,成为西部大开发潜在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全国最大的原盐生产基地,山东省每年的原盐生产能力为8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除了原盐,山东的盐化工和盐业海产养殖在全国也名列前茅,主要产品有洗精盐、各类溴系深加工品、纯碱以及对虾、贝类和盐田生物等60多个品种。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食用盐的种类也日益增多。人们到大商场逛一圈,或在超市的货架上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诸如低钠盐、调味盐、麻辣盐、胡椒盐、汤料盐、保健盐等五花八门的含盐佐餐食品。盐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必需品,具有调节人体内水分的均衡和分布、维持体液平衡的作用,适量摄取食盐有益于健康
食盐的来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