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老舍学习目标:1、理解剧中所展示的特殊的矛盾冲突。2、分析王利发等人的形象特点。3、品味准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作者简介众多的人物被放置在显现不同时代风貌的场景中。这些人物,涉及市民社会的“三教九流”。其中,常四爷、王利发和秦仲义贯串全剧。他们的性格、生活道路各不相同。老舍《茶馆》的叙述动机,来自于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强烈渴望,和对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的强烈憎恶。新旧社会对比既是他结构作品的方法,也是他的历史观。《茶馆》共3幕,每幕戏都取用同一个场景——都发生在旧北京城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里。从时间上看,3幕戏的故事,彼此相隔很长的时间:第1幕发生在晚清光绪朝的戊戌年;第2幕戏,发生在第1幕十几年后的北洋军阀割据时期;第3幕戏,发生在距第2幕三十多年、抗战结束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茶馆》人物众生相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裕泰大茶馆”的掌柜王利发贯穿全剧。身份地位稍稍高于一般平民的小商人王利发,力求小康而不得,最后结局这样凄凉,生活在那个世道下面的贫苦市民,就更没指望了。王利发走到人生最后一站喊出来的几句话,也正是萦绕在社会底层小人物们心头的一致的困惑和愤懑。“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第八单元 老舍与《茶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