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皮试假阳性30例研究.doc青霉素皮试假阳性30例研究[摘要]目的:正确分析青霉素皮试假阳性反应发生的原因,排除假阳性反应。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方法对我院2741例注射青霉素前做皮试患者中出现的30例假阳性反应进行分析。结果:2741例中排除阳性反应14例,%o,%0,为阳性的2倍。成人组1129例,假阳性9例(%0),小儿组1612例,假阳性21例(%。)。在男女两组患者中,无明显差异(P>),而在小儿组中假阳性发生率极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确分析青霉素皮试假阳性反应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可提高临床上青霉素的使用率。[关键词]青霉素皮试;假阳性反应;结果分析[中图分类号1R47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c)-137-02青霉素是临床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抗生素,它对革兰阳性菌、某些革兰阴性菌、螺旋体以及放线菌感染均有疗效。尤其对革兰阳性菌感染的儿科疾病和妇产科的手术患者更为常用,因疗效显著,副作用少成为儿科和产科的首选抗生素。但在青霉素皮试中经常出现假阳性反应,给分析和判断结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1]。现就我们发现的30例假阳性反应,对其鉴定要点,发生机制及处理原则进行讨论。1临床资料产科住院处和儿科住院处2741例做青霉素皮内试验的患者,排除阳性反应14例(%。)。发生假阳性者30例,%o,为阳性病人的2倍。成人组1129例,假阳性9例(%。),小儿组1612例,假阳性21例(%o)0按其形态可分3型。I型:周围红润,共23例,其中,成人4例,小儿19例(%)o局部反应特点:皮丘消失,^:为皮丘增大型,共4例,均为成人组病例,局部反应特点:皮丘增大,面积达1cm2,皮肤颜色略红,边缘清楚。III型:为混合型,共3例,其中,成人1例,小儿2例。局部反应特点:皮丘略增大,色浅,周围红润面积1cm2以上。3种类型的全部病例均给予青霉素一次足量注射[2](成人一次肌注钠盐青霉素800000U,小儿30000~50000U/kg的1/2量),以后根据情况可静点或肌注,持续观察lh以上,无一例出现变态反应。,是疗效可靠的杀菌剂,但引起变态反应的发生率也最高。出现假阳性反应一是操作者责任心不强,二是怕担风险,三是盲目地相信病人的主诉,四是临床片面追求安全用药范围有宁严勿宽的倾向。误把假阳性反应的病例判断为阳性,局限了患者的用药范围。因此,我们本着对病人负责的精神,科学分析,以下几点可供鉴别:①皮试前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②是否是过敏体质。③询问既往有无青霉素皮试过敏史及用药史。④家族中有无青霉素过敏史,尤其是近亲中,可作为鉴别真伪的重要参考依据。⑤试验液按卫生部标准准确配制,[3]o试验液要新鲜配制,现配现用,试验液浓度过高或放置过久都影响试验结果的判断[4]。⑥用75%的酒精消毒皮肤,一定要等待干燥后再行皮内注射,以免消毒液刺激皮肤出现发红等假阳性反应。⑦操作方法要得当:选择lml微量注射器、4号针头进针角度为10°〜15。,。若针头过粗、刺入过深或注射药物过多致皮丘过大,也
青霉素皮试假阳性30例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