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实践强市必先有强农理念贵阳决策者在广泛调研后,对贵阳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得出的一个形象结论:相对于城市经济,贵阳农村经济明显“短腿”。对于在贵阳市户籍人口中占53%的农业人口而言,没有他们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小康;对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80%以上、农村社会总产值占全市GDP1/3多的农村而言,没有农村经济的跨越就没有全市经济的跨越。于是,在贵阳市委的文件中,有了如此的定位:实行市带县体制后,贵阳的发展格局是“大城市、大农村”。所谓大农村之“大”,一是数字概念,是说农业人口的比重大,农村面积大;另一层则是认识上的转变,尽管贵阳农村经济在全市总量中并不算太大,但“三农”问题不解决,贵阳就无法实现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做表率、走前列。市委书记王晓东说,省会城市的干部,往往容易不自觉地弱化“三农”意识,淡化对农民的感情;心中没有广大农村群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成了一句空话。现在,强市必先强农的发展理念成为全市干部的普遍共识。在城市发展不可削弱、农村发展更需要加大投入的情况下,有限的财政资金严重不足怎么办?面对这一难题,贵阳市找到了妙解:城市投入主要依靠经营城市,通过市场手段广纳社会资本,尽可能腾出资金支持农村发展,并创新机制引导社会各界投资“三农”,参与农村建设。念好“十字经”几年前,一组调查数字深深刺痛了贵阳决策人的心:就在以贵阳城为圆心的百来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农村,竟还有30多万农村群众饮水困难和饮用不洁水,15万人住茅草房,大多数村不通公路,90%的农户听不到广播、看不上电视;21万人尚在温饱线以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势必严重制约农村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民增收。因此,作为以城带乡最直接的切入点,贵阳市于2001年明确了围绕“水、电、路、气、房、林、电视、电话”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的10字方针,要求市直各部门的工作要向农村延伸。改造茅草房、为贫困户修建新居,成为当年举全市之力统筹城乡发展的首要任务,社会各界踊跃捐款参与。到去年,“改茅”工程提前结束,15万住茅屋的特困群众住进了新砖瓦房。,而由于调动了全社会的力量和引入新的机制,市级财政的投入不到5000万元。贵阳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用行动实践了“以城带乡、以工哺农”,捆绑城市各方力量是贵阳能够顺利实施各项工程的法宝。“改茅”的同时,“10字方针”的其他工程及结构调整也随之进入这些贫困农户。5年间,贵阳市在“解困工程”、“渴望工程”、“万户小水池”等工程的投入达5亿多元。今年,投入力度将更大。贵阳市下大力推进农村沼气池工程以及相配套的改圈、改厕、改灶、进户路改造工程,被有关专家称为“对贫困山区农民千百年生活观念、生活方式乃至生产方式都具有变革性意义”。到去年年底,贵阳市帮助农民建沼气池近10万套,。贵阳市以新的机制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目前已使2353个自然村通了广播,4634个自然村通了电视。到去年年底,全市1171个行政村完成了有线电视联网或共用卫星天线的“模改数”,2353个自然村通了广播,4634个自然村通了电视。全市70%的30余万农户实现了电视入户。2000年年底提出的每年500公里通乡公路改造,早在3年前就实现了各乡通油路:到去年年底,全市完成村寨公路和串户路建设1300多公里,。
贵阳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实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