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杨善洲》观后感在群众路线活动中,总队机关党委组织观看了纪录片《杨善洲》。影片从杨善洲担任保山地委书记一职入手,刻画了他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纪录片《杨善洲》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鲜活的杨善洲,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最真实写照。影片中展现的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让人一次次地潸然泪下。画面一:杨善洲在当地委书记的时候,常拄着棍子,提着一个小黑包,行走在田间。帮助推广一种双龙出海的水稻插秧法。他来到一个村,见大家对这种插秧法并不接受,自己脱掉鞋子下到田里作示范,秧苗插得又直又好。在他的带动下,村长保证全村都用这种插秧法,确保提高水稻单产。听后,杨善洲搓搓手上的泥巴,高兴地上坎挥手走了。画面二:保山遭遇大旱,百姓面临作物绝收的困境,杨善洲带领干部挖井。因经费不够,他果断召集地委委员开临时会议,决定将修建办公楼的经费挪作打井费,工程得以继续进行。画面三:他发现山上小学的代课老师多年没有转正,纷纷离职,孩子们无学可上。他动用自己的关系,喊来教育、人事、劳动各部门的领导上山,托他们解决老师们的编制问题,为山里的孩子留住了教师。而他的二女儿,为了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通过层层考试,只差一个章就可以办理调动手续,从来不求父亲的她哭着求他,他却未曾想过动用关系办私事,最终,女儿哭着离去。画面四:杨善洲退休后婉言谢绝了组织上的关心,义无反顾的回到了家乡,到贫瘠荒凉的大亮山上植树造林。资金不足,就到街上捡果核自己育苗。他披星戴月,风餐露宿,用锄头挖,用手培植,在大亮山一干就是20几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带动着周围的人。曾经光秃秃的荒山如今树木参天,满目葱郁,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收入也越来越高了,老书记也干不动了,他二话不说,将已价值3亿多元的大亮山林场林无偿转让给了国家。纪录片的结尾以西南大旱一幕告终,保山因植被良好,当地居民不愁水喝,外地来取水的车辆排成了长队,此时的杨善洲已躺在病榻上,起不了
纪录片《杨善洲》观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