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探究.doc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探究作者简介:徐静,郑州市人,硕士研究生,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教育学与心理学摘要:本文从政府、社会人才市场、高校、毕业生个体四个维度分析了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通过改善就业环境,改革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增强就业能力,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市场需求接轨,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社会适应目前我国是一个典型的转轨国家,伴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就业市场人才吸纳能力有限,企事业单位就业逐步趋于饱和。与此同时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城镇下岗再就业人员增加,社会就业市场提供就业岗位远远少于所需劳动岗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结构性就业矛盾等外在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本人内部主观因素。只有在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格局基础上,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宏观、微观分析,针对政府部门职责、高校培养教育人才目标结合当今人才市场需求进行调整、改革,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及就业指导工作者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及服务工作,达到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结果。一、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连年扩招,2011年毕业生人数激增到2000年的6倍多o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70万,再加上往届未就业学生组成的百万大军,就业成为千家万户都要面临的难题。高校毕业生既有就业机会不足的问题,又有就业环境恶化的问题。1、 大学生就业供需失衡受世界经济和国内市场以及我国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就业岗位提供严重不足,社会总体就业严峻。党政机关,大中型城市,国企单位人才需求量下降。自1999年以来,高校持续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十二五”期间我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同时往届未就业毕业生沉淀下来,人数越来越多,与应届大学毕业生竞争就业岗位。2、 大学生就业存在地区失衡大学生就业呈现“要不到、分不来、用不上、留不住”的怪圈。高等教育投资个人化的结果是就业机会成本的增加,造成大学生更为务实,考虑到教育成本,个人价值、理想等因素,大学毕业生多滞留在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北上广一度是大学生追捧淘金热土。而目前最需要毕业生的边远地区、中小城市、艰苦行业的基层一线,人才奇缺。3、 计划性人才培养与市场化就业模式矛盾尖锐现行教育体制下,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重点大学都把科研能力放在第一位,大学教育多注重理论培养和文化底蕴熏陶,操作性、实用性、技能性知识培养欠缺。高校的专业体系、课程设置与社会人才市场需要脱节。特别是文科课程内容设置理论空乏,缺少专业技能,文科毕业生入职门槛过窄,择业选择甚少,劳动类型、劳动质量在实用性、专业技能性等方面均未符合市场需求。4、 用人单位招聘误区一方面一些单位过分关注文凭,人才市场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层次重心上移。用人需求越来越向重点大学,名牌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向“985”,“211”学校集中,人才浪费现象比比皆是;另一方,部分单位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少企业急于招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快速为企业创造价值、带来利润,应届毕业生无法满足要求而被拒之门外。二、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的表现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会适应能力偏低的情况。“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思想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探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