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要】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中小学适龄入学人数的下降,师范类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对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确保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师范;毕业生;就业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无论是教师数量还是质量,还不尽人意,有些地区教师学历达标率还很低,尤其是农村,基本上都是代课老师,教师学历层次更是相对较低,初中毕业生当小学教师、中师生当中学教师的现象依然存在,许多地区特别是落后地区师资严重不足。为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坚决清退中小学中不合格的教师和代课教师,空出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这就为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一、目前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现状
(一)就业市场供需矛盾
1、中小学生源和学校数量减少: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小学适龄人数已经度过一个高峰期,呈逐年递减趋势;由于学生数量减少,有些地区进行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几个学校合并为一个学校,学校数量减少,产生了一定数量的富余老师。
2、高校扩招带来的冲击: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到2001年,师范类毕业生的供应量已表现出快速增长的特征,为了缓解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师范毕业生可以跨行就业,跨市(县)跨省流动的政策,毕业生的就业计划不再层层审批。师范类毕业生就业路径出现市场化、多元化的特点。
(二)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前些年,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较好,致使一些师范毕业生主动择业意识淡薄,缺乏危机感,就业观念陈旧。公立中小学已不再是吸纳毕业生的主流。但许多毕业生还只把就业目标限于公立学校、重点学校、报考公务员等,不愿到私立学校、农村基层学校、非重点的普通学校或转行到企业工作。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将理想的就业区域放在沿海开放城市、省会、大中城市就业,不愿到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和基层岗位工作。而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师资需求日趋饱和,大量缺乏教师人才的地方又恰恰是毕业生不愿去的边远地区和基层,这样就形成一种结构性失业。再有就是不愿意离开家乡和父母,他们认为到新环境中去特别是出省,没有父母亲朋在身边,一旦遇到困难和重大决断没有人援助,情感上的孤独更难以忍受。显然,这些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和心态都脱离了社会现实。
(三)大量非师范类毕业生进入,加剧了师范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曾经是各类学校引进人才的唯一渠道,如今政策发生变化,随着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非师范类毕业生在通过考核取得教师资格证后也可以到教育领域工作,没有了师范与非师范之间的限制。而为改善队伍结构,用人单位引进综合类大学非师范类优秀毕业生进入教师行业,综合性大学毕业生也逐渐看好教师市场,他们的进入“挤占”了原本属于师范生的工作岗位,这在
浅析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