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让操作活动与数学有效学习共舞.docx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让操作活动与数学有效学习共舞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摘要:动手操作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要想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有效地运用这一方式,首先是要寻找适合学生知觉并感兴趣的内容,其次是要构建合理的操作模式,再次是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动手操作的类型。在老师提供的定向指导下,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获得数学知识,培养数学素养。关键词: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操作活动;有效学习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9-0065-05 动手操作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心理学研究结论告诉我们,学习时若动手操作,再经由脑部活动,可保留学习获得知识的70%~90%;若靠口语经由脑部活动,可保留50%~70%;如果视觉和听觉并用,透过脑部活动,可保留30%~50%;只靠视觉和脑部活动,只能保留20%~30%;单靠听觉学习和脑部活动,只能保留10%~20%的知识。在小学数学学习活动中,也是如此。教三年级时做过一个实验,探索“获得知识的三种操作形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上课的内容是“摸球游戏”。实验的方法是:我在自己任教的三个班级分别以老师操作电脑进行模拟摸球、孩子自己亲自动手摸球、看同学上讲台摸球三种不同的操作方式进行新课教学,结束新课后,马上进行测验。统计正确率。根据统计了解三种操作方式对做题正确率的影响程度。题目共有三道。①箱子里有10个红球和2个白球,任意摸一个球,经常摸到()球,偶尔摸到()球,不可能摸到()球。②连一连,在下面的箱子里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什么? ③袋子里有9个红球、3个白球和1个黄球,任意摸一个,有()种结果。测试结果:第①、②题,三个班的正确率都是100%;第③题,三个班的正确率分别是:电脑模拟操作93%、看同学操作84%、自己动手操作100%。结论:当题目不难时,就不用亲自动手操作。这也是我意料之中的结果。如果题目较难,假如有亲身体验的过程,就比较容易推理。当三个班的学生在进行操作活动时,我注意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发现:自己亲自动手摸球的显得非常开心,看同学上讲台摸球的学生眼中流露出羡慕的神情,老师操作电脑进行模拟摸球时学生看得很专注。感悟:从正确率来分析,自己动手或专注看电脑的方式,前者因为情感得到满足,后者由于专心,所以对知识的掌握都比较扎实。而看别人操作,自己的情绪会受到影响,对知识的掌握就不扎实了。这个实践也验证了本文开头心理学研究的结论。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要注意氛围的营造,情感的交流。虽然简单的题不操作也能做对,但从长远来看,如果让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在操作中快乐学习,将会对今后的数学学习有隐性的、长远的帮助。《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今,从“双基”走向“四基”,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达成,也应该为了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和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因此,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动手操作就有了新的内涵与意义,就更显示了其重要性。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习活动,在老师提供的定向指导下,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获得数学知识,培养数学素养,这是我校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学数学的宗旨,也是这三年进行操作活动实践中始终坚持的理念。第一学段(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好动、好奇、玩心重,正是在操作中学数学的黄金时期。要将动手操作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有效地运用,让操作活动与数学有效学习共舞。首先,要寻找适合学生知觉并感兴趣的内容,教材当然是首选,此外,我还补充了许多课外动手操作活动内容。例如,一年级,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我就举办年级的“小小商品交易会”,评选“买卖小能手”。二年级,学习了“认识方向”,就举办“校园寻宝”,评选“寻宝高手”。三年级,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就举办“剪纸比赛”,评选“小巧手”。我还把一些动手操作内容设计成系列活动,由浅入深贯穿于三年的学习中。如,“二十四点”扑克牌游戏、七巧板拼图等。其次,要构建合理的操作模式。每次在操作活动前,我们都会在两个问题上进行思考讨论:一是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哪一个要素;二是打算用什么方式来实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再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动手操作的类型。是无目的地自由操作,还是带着任务有目的地动手操作?还是多感官的协同操作?通过三年的实践,我认为:一年级时,应该尽量多给学生提供无目的的自由操作时间,通过玩耍来体验感知。二年级时,设计的操作活动就要偏重于目的、任务。到了三年级,就应该以多感官的

让操作活动与数学有效学习共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8888u
  • 文件大小25 KB
  • 时间202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