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让数学学习活动更有效.doc操作让数学学的制约,更注重于形象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组织数学操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建立数感、理解算理、建构数学概念、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应用能力”,使数学活动更有效。操作数学学习有效教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创设有效的、开放式的操作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实践,大胆探索,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逐步形成创新意识。一、在操作中建立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在低年级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小棒、计数器等直观素材,加强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数的组成、数序,感受数的大小关系,弄清数位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建立数感。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摆出14根小棒。有的学生是把14根放在一起,还有的学生是把10根小棒放在左边,4根小棒放在右边。教师问学生:哪种摆法能一眼看出是14根?当学生肯定了第二种方法后,教师让学生把10根小棒扎成一捆,并告诉学生:一根小棒表示1个一,10根小棒表示10个一,扎成一捆后就表示1个十。通过“捆”小棒的操作,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建立计数单位“十”的认知。教师又布置了一个活动任务: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用小棒摆出数字11,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摆的。因为此时学生已经有了1个十的概念,所以基本上都是1捆小棒再加1根。由此得出11的组成: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教师再让学生说说11这个数里两个1表示的意义,学生通过对小棒的具体操作,对1个十和1个一的概念非常清晰。在此基础上,学生继续摆小棒到数字20,明确20是由2个十组成。通过以上操作活动,学生直观地了解了1~20各数的组成,初步感知了数位。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低年级学生的主体性,在数数、认数时能自觉地运用操作过程来认知,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将操作活动与学生的想象、推理、表达、思考有机结合起来,使具体的操作经验上升为数学思维,才能真正使操作活动更有效。二、在操作中理解算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数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计算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理解算理,在此基础上形成方法,从而掌握技能。《数学新课标》强调:操作是学生获得算理的重要途径。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等操作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在操作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思维过程。如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通过观察情境图后列出算式“9+4=□”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计算方法。交流时方法有好多种,可以“接着数”,也可以用“凑十法”。“凑十法”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小棒动手操作来体验:左边9根,右边4根。把4分成1和3,从4根里拿走1根放在左边,把9凑成10根,10根再和右边剩下的3根合在一起组成13。这是“拆小数,凑大数”的方法。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到了用“凑十法”计算比较方便。在充分理解了算理的基础上,练习中让学生把实物图圈一圈,圈出1个十,体会“凑十法”的重要性。又如,在
操作让数学学习活动更有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