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哈姆雷特延宕的性格《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剧作,剧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取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莎翁在《哈姆雷特》中有句著名的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就处在生存和毁灭的交接处,处在幻想与现实的交界处,处在矛盾中。《哈姆雷特》的故事永远都是那么的悲伤,留给人们的永远是怀疑、迷茫和思索,有些甚至是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哈姆雷特》中是国王老哈姆雷特与大臣波洛涅斯两个家庭的悲剧,最后两家七个人全部死去。“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若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国度,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的痛苦飞去?”(《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这一句句悲伤的台词,从戏里到戏外都那么的悲伤。正是由于哈姆雷特的犹豫、彷徨才造成了他最后的悲剧。我们都知道哈姆雷特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无疑是他的优柔寡断,面对父亲被毒杀,母亲被占有,王权被窃取,国家被觊觎的家仇国恨,哈姆雷特有强烈的复仇愿望,但他又一次次的呐喊着,一次次的彷徨着。当哈姆雷特的父亲死去,母亲迅速嫁给了其叔父时,使他联想到女性的共同弱点,说出了“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这句话经常被引用的名言。他把自己的私仇和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罪恶现象联系起来,看出了“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丹麦和全世界都是“一座监狱”。他想维护理想,改革现实,靠自己个人力量“负担重整乾坤的责任”,又觉得力不从心,结果引起内心的激烈斗争和痛苦。他一直在思考、犹豫、延宕,甚至考虑到“活下去还是不活”。重重的顾虑使他的精神越来越忧郁。当父亲的鬼魂出现告诉哈姆雷特是克劳狄斯杀了自己时,哈姆雷特虽然内心很想复仇,但他还是不敢去相信,所以才有了后来一步步的证实。但他又怕被其叔父看出破绽,有所提防,就装作失恋后发疯。他把鬼魂所言编成了戏,叫戏子扮演给国王和王后看,国王看过之后大惊失色,仓皇离去,说明他心里有鬼。他想杀了其叔父,但又听见了其叔父的祈祷,他后退了,他感觉复仇不是正义之举。他担心如果杀了国王,国家又会陷入了动乱之中,所以,他犹豫了。哈姆雷特是王子,生来就是属于统治集团中的上层人物。但是他并没有一直生活在那个宫殿环境中,他生活在人文主义的思潮中,他接受了这种思潮,并深受其影响而成为了一个人文主义者。他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他认为,谁也不会“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因此,在哈姆雷特看来,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他反对士兵对他的忠诚是出于“尽忠”的那种封建观念。他要求朋友霍拉旭平等地和自己交往。他也没有看不起大臣的女儿奥菲莉娅,他和她要平等的恋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发自内心的爱着奥菲莉娅。这一切都说明哈姆雷特是完全相信世界是美好、和谐的,人类是一种伟大的生灵,是善良的,有德行的。人间是充满友谊、爱情的。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和封建社会、封建教会相对立的。他的这种新思想不是上天赋予给他的,而是在那个社会时代的产物。但他的这种人文主义世界观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幻想的、想象的性质,这种情况,使得哈姆雷特整个人又变得复杂彷徨起来。当他看到社会的本质和自己的思想有很大的差距时,他惊慌失措,在行动上更是踌躇不前。哈姆雷特犹豫、延宕还有一重要的原因就是敌强我弱,他知己知彼的正确估计了敌我
论哈姆雷特的延宕性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