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研究。
云南大理明代王氏墓和
韩政墓陶塑艺术辨析
李艾东
摘要:云南大理明代王氏墓和韩政墓陶塑出土的使女俑及骑士俑,无论在工艺或是造型
的手段上都可以说是传统雕塑中上乘之作,而这种生动的形式已经超出陶瓷艺术自身审美的
范围,具有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包容、和谐、独立、共荣这一特征。
关键词:陶俑;本土;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云南省大理古城博物馆里明代大理三月模压成形后,再添加局部细节,如五官、衣
街出土的王氏墓陶俑及韩政墓明器陶俑共纹及饰物。王氏墓和韩政墓陶俑属于模具加
件,牵马俑件、武士俑件、仆人及女手工成型,工艺上包括釉烧和素烧后彩绘。
俑、乐俑件。大理三月街出土王氏墓及韩明代陶塑的技法已经十分成熟,技法上有捏、
政墓主人属夫妻并葬墓。韩政生于明景泰庚搂、刻划、贴、捺等等,明代由于瓷器的发
午年公元年,死于公元年,享展关系,陶塑的工艺及技术也更为先进。王
年七十一岁。祖籍庐州府,六安州今安徽氏墓和韩政墓陶俑从艺术形式上分析应该不
六安,官至卫后所付千户。王氏祖籍江西是云南本土属性的陶塑文化。
吉水,四代以前就迁居云南大理,祖敬仲、殉葬制度初始原始社会末期,初为夫死
戍大理卫左前所,生于正统十四年公元殉葬妻妾。奴隶制产生的阶级分化使得残酷
年,死于嘉靖十三年公元年。的殉葬制度一度盛行和发展,殉葬者涉及侍
王氏基本上应是云南人了。出土陶俑均系低臣,春秋战国后奴隶制渐已崩溃,这种残酷
温烧制,其中施黄绿釉的驭马武士俑为三彩的殉葬制度虽有发生但已经受到社会上下广
唐三彩系。大理地区出土的陶俑数量很泛的谴责。春秋战国后“事死者,如事生”
多,其中包括一部分动物俑十二属相, 代表着中国古代丧葬理念,明器俑的产生及
属灰陶。还原焰烧制故可称之为瓦器使用于中国古代丧葬理念的进步是分不开的,
大理三月街王氏墓和韩政墓陶俑烧成温以俑代替活人殉葬,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度约在度左右,高岭土。基本形体部分俑的形成成为明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俑
收稿日期:——
· ·
美术
的使用最早出现于商代,随丧葬之风改革, 武士俑牵马俑站立牵马有底为大理
以俑代替活人殉葬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文三月街王氏墓出土,头与身高比例约:,
明的丧葬风气。俑的种类有常见的木俑、陶牵马站姿,男性。其中一件带釉,人施绿釉
俑,中国古代陶俑的材料有灰陶,黑陶,红和蓝釉,马身施黄釉,马鬃施绿釉,属低温
陶黄陶及白陶。烧制有素胎无釉、彩绘陶三彩。
及带釉、人物衣饰施釉、面部素胎及施以彩另一组武士俑陶,服饰简单,较平
绘的。民化,出土于大理三月街韩政墓,布衣有帽,
大理三月街王氏墓和韩政墓陶俑的种类似“草帽”圆型,束腿。官有缨饰头盔,身
有以下几个内容: 无甲胄,手持兵器兵器已损坏。图
.乐俑陶图
图武士俑
其中一套乐俑十分突出,保存较为完好,
造型尤为生动,均为男性,高约厘米,人
物面部刻画生动精到,白陶,无釉彩绘。大
理出土的乐俑头与身的比例约比,比例
关系非常正确,是明代陶俑中十分少见的。
.武士站立牵马俑三彩图
图骑士俑
这组武士俑在马的造型及人物比例上非
常准确,马四蹄落地,无底,工艺难度大,
云南大理明代王氏墓和韩政墓陶塑艺术辨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