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
鲁迅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水阳中心初中原九(5)班徐伟亮
鲁迅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
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
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
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
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
”以后的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
为“民族魂”;中年以后的鲁迅先生时常穿一件朴素
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浓密的胡须形
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
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
《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散文诗
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其中,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小说的三要素是 、
和 。
2、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
、 、 和
四部分。
3、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
和 。
文体特点
人物
故事情节
环境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导语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对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的是孔乙己。
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在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我们学完课文以后,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目标导航
※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理解故事情节,
体会小说揭示
的主题,分析孔乙己鲜明的性格特征。
※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
冷酷,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小说阅读的方法
小说的意味,作者的意图,往往是含而不露的。阅读小说,就要仔细辨识含蓄的意味,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
《孔乙己》初读起来觉得很好笑,很轻松,其实,作品的意味很冷峻,很深沉。必须反复品味,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做出评价。
请仔细阅读本小说,自己或小组内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阅读指导:
背景资料
小说以清末为社会背景,展示了新文
化与复古逆流激烈的斗争。当时,北
洋军阀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教育上
推行复古主义。鲁迅针对这一现状,写
作这小说,声讨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
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和毒害。
读准字音
一、为下列红色字注音并解词
1、阔绰
chuò
绰:宽绰,如绰绰有余
2、羼
chàn
混和,掺杂
3、绽出
zhàn
突露出来。比较“绽”“淀”字
4、间或
jiàn
偶然,有时候。
5、蘸
zhàn
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物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6、打折
打断
shé
7、附和
hè
(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8、不屑置辩
xiè
认为不值得争辩
第一部分(1- 3)介绍咸亨酒
店,交代环境。
第二部分(4-13)写孔乙己的
悲惨遭遇。
第一层(4-9)交代孔乙己的
经历和性格。
第二层(10-11)孔乙己最后
一次到酒店喝酒。
第三层(12-13)孔乙己的悲
惨结局。
(开端、发展)
(高潮)
(结局)
(铺垫)
2、本文的情节结构应该如何划分?
整体感知
1:课文第一部分具体介绍了哪些内容?
(1)酒店的格局
——人物活动特定的空间
(一)赏析第一部分
合作探究
2014年人教版语文九下《孔乙己》课件8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