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地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总论
香港教育学院何文胜
一、绪论
世纪之交,两岸三地都进行语文课程改革及教材建设。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实验稿)(简称课标),同年起,政府审批了几套初中语文教科书。2001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订《中国语文课程指引》(初中及高中)(简称指引)及《中学中国语文建议学习重点(试用本)》,2002年课程发展处审批了七套初中语文教科书。2003年台湾教育部门推出《》(简称纲要),同年起,政府审批了四套初中语文教科书[1]。
本文主要从理论出发,反思三地的课程规划和教科书建设,提炼出一些精华内容,供三地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修订课程和编写教科书时的参考。
二、理论依据[2]
语文教学应放在科学的体系上。科学就是合理,合理就是有序。我们可利用系统论观点,通过学科论、能力结构论、认知论及课程论来建构语文教学的序。以下是评论两岸三地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纲要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规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3],它的功能包括:课程性质、目标的陈述,教材编写的指导,师生教学的指导及教学评价的依据。
课程论认为,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包括范围(scope)、顺序(sequence)、衔接(articulation)、延续(continuity)、平衡(balance)等。范围包括各个层级。顺序涉及决定学习者内容及时间次序的安排。衔接指两个以上课程成分之间存在的水平衔接(horizontal articulation)或相关(correlation)。延续是将焦点置于后续的学习经验与其先前经验之间的衔接。延续的观点以为教学活动须仔细安排,令某种学习经验的终点成为一种学习经验的起点,使二者紧密融合在一起[4]。
学科论认为,语文科的内涵决定它的性质,性质决定语文科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根据语文的内涵[5],语文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思维、思想、综合及人文等性质的基础学科。这说明了语文教学的多元性[6]。这些共识已确切地反映在语文科课程的规划上。
课程目标是按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7]。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建构时既注意到语文课程总目标的整体性,也要具体地把握总目标达成的阶段性[8]。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9]。语文科的性质确定后,根据认知、技能及情意三大范畴的教育目标,语文科的教学目标就可建构出来[10]。而课程目标的特点为:1. 整体性;2. 连续性;3. 层次性;4. 积累性[11]。
教材理论涉及单元、编选体系与价值取向三个概念。单元是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体系。组成单元的文章,在能力及知识结构上要有内在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有系统的知识与技能[12]。因此,单元教学有利于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体现教学过程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循环性,做到从整体上来考虑安排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序列[13]。单元是一种有效的课程组织[14],问题是以甚么元素来组织单元才是一个科学的组元方法。历史上曾有以生活、品德情意、语文知识、文体、
两岸三地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总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