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分析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0 世纪 40 年代以前内部控制基本上处于内部牵制阶段,由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或部门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要远远小于一个人或一个部门,通过不相容职务的分工、账目核对、业务流程及其记录上的交叉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错防弊。其主要目的是防止错误和舞弊,保障组织财产的安全与完整。随着经济的发展, 20 世纪 4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内部控制发展到了内部控制制度阶段,为改进审计方式,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于 1947 年在《审计准则暂行公告》中提出了内部控制制度基础审计的概念。 1958 年,该委员会发布的《审计程序公告第 29 号》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初,内部控制进入内部控制结构阶段。美国注册会计协会下属的审计准则委员会 1988 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 55 号》从 1990 年1 月起,取代 1972 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 l 号》中的相关内容,正式提出“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 内部控制结构是指为了对实现特定公司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建立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构成的有机总体,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及控制程序三个部分。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二、文献综述 1. 国外文献综述 Srivastava ( 1983 )、 Srinidhi And Vasarhelyi ( 1986 )使用工程机械学的理论建立了相关模型,将会计循环和相关控制纳入模型。 Barfield ( 1975 )使用 Markov 过程建立了内部控制过程的时间序列模型。这些模型全面考虑了误差的条件概率,详细地分析了各种内部控制之间的相关性。但是,这些模型的应用并不广泛,主要是因为在实践中使用这些模型成本会比较高,此外,这些模型的假设也难以被实务界接受。在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方面, ( 2003 )指出 Turnbull 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文章使用了社会学关于风险的观点构建了关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的讨论,深入研究了这种变化。通过回顾内部审计的最新发展证明了提供公司治理报告的要求为利益相关者评价公司的风险和管理提供了机会。 2. 国内文献综述在我国,内部控制开始进入规范阶段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内部控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众多学者纷纷对内部控制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政府也对内部控制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自 1986 年,财政部就颁发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正式提出了内部控制。 200 1 年财政部发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 2002 年发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试行)》, 2003 年发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工程项目(试行)》, 2004 年发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担保(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对外投资(试行)》,这些制度是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的指导,也是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标准。三、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内部控制包括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它们源自管理层的经营方式,并与管理过程紧密相连。尽管此五项要素适用于各类企业,但是中小企业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