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古诗词教学一、古诗词学习现状分析王国维认为:“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古诗词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可是,中国古典诗词与当代中学生离得是越来越远,学生对古诗词是越来越陌生。诗意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很多内容也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诗歌阅读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还是考虑其应试性,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而忽视了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教师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条分缕析,将文质兼美的经典篇章肢解为一个个知识点。“诗的感觉美、意象美、语言美则被置于脑后,一切丰富多彩、蕴含复杂的艺术形象抽象化、理性化了,凝聚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精粹、活跃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最纯粹的文学样式被异化为通过高考博取功名的敲门砖”。目前,以教师为中心的“独白式”教学已很少存在,但普遍呈现一种较为肤浅的“对话教学”——“问答式”教学。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学生习惯性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在满堂问中,尽管学生有机会发言,但教师仍是权威的代言人,按照预先设定的框架,垄断了沟通,哪里谈得上倾听学生的心声,更不用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悟诗歌的神韵和优美的语言,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熏陶。二、建构主义理论简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2)其核心内容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些核心内容正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难看出,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探讨如何利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结构,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呢? 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一)情境设置,激发相关经验认知。 1、反复吟咏,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的情境。朱自清先生在《诵读与诗》一文中指出:“‘读’原是‘抽绎意蕴’的意思,默读只是‘玩索意蕴’的工作做得好,只有朗诵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3)“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记,咀嚼体悟,进而产生共鸣。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 。生活展现情境,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二)激发经验,累积经验促进知识与能力相生相长。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知识的意义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古诗词教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