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火火双城唢呐(外一篇) 红红火火双城唢呐(外一篇) 吹吹打打,为双城人带来了笑容,带来了生气,带来了激情。双城人靠唢呐提神。全市 9乡 18镇 393 个村,会吹唢呐的有几千人。高水平的“唢呐之家”和以唢呐为主要乐器的“家庭乐队”、“农民乐队”相继涌现。乡与乡、村与村、队与队、家与家之间经常有组织地进行唢呐“对棚赛”、“擂台赛”。每逢正月十五, 是唢呐艺人大显身手的日子。一家家、一队队唢呐班子汇集到双城广场, 吹出他们的欢乐和喜悦, 吹出他们对新生活的向往。双城人靠唢呐扬名。连双城人也没想到,从“啷当韵”起步,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用场的唢呐居然吹出了大名堂,双城因此名扬四方。大型演出他们“领衔”; 文化交流, 他们先行; 社会活动, 他们“出彩儿”……双城人连续 3 年登上了黑龙江电视台“当代舞台”的春节晚会舞台, 成为黑龙江春节荧屏的一个亮点。兰棱镇杨小滨的《百鸟朝凤》, 以其鲜明、生动而又细腻的音乐语言, 把祖国大自然的一年四季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乐曲中那优美的旋律, 然后用“大咔碗”模仿人声说话、唱歌, 紧接着又用自制的“口噙子”说话。在乐曲演奏达到高潮时, 演奏者一手唢呐: 一手“大咔碗”,“口噙子”在嘴中随意变位, 控制得准确、灵活, 得心应手, 令人入迷。张庆福根据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改编的唢呐曲《只盼深山出太阳》,用唢呐描摹人物的唱腔和笑声,一时轰动省城……热烈的情感,精湛的演技,动听的乐曲,使人们认识了双城。双城唢呐颇有渊源。据双城县志记载, 双城唢呐流传的历史较长, 早在明、清时期, 民间就已出现了半职业化的唢呐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经过唢呐艺人的不断改革, 双城市的唢呐艺术取得长足进步, 唢呐演奏技巧不断提高和丰富。改革开放, 使靠勤劳的双手致富的双城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要求也越来越高, 早已同双城人民结下不解之缘的唢呐艺术再次兴起。很快, 双城市掀起了学吹唢呐新潮, 爷爷教孙子、丈夫教妻子、哥哥教妹妹, 唢呐艺术得到空前普及。为了检阅唢呐队伍阵容,交流演奏经验,使唢呐艺术健康发展, 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让双城唢呐轰动省城, 震惊全国, 把双城变成名副其实的唢呐之乡, 双城市文化部门于 1997 年6月 11日至 12 日举起了“双城市首届唢呐大赛”,并在 200 名参赛选手中,选拔出由 100 名唢呐状元,组成“庆七一迎回归”百人唢呐演奏团。经过半个多月日夜兼程的紧张排练, 6月 30 日在双城市庆祝“七一”迎接香港回归大会上,正式演出了由 100 名来自农村 27 个乡、镇唢呐艺人齐奏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8 个孩子演奏的《向阳花》, 吴林喜等演奏的《百鸟朝凤》, 五家镇吴景民和刘英举两个唢呐世家表演的唢呐对棚赛, 博得热烈的掌声和一片叫好声。百人唢呐团独具民族特色的表演,表达了双城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一片情怀。震天的唢呐声和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演出,交相辉映,喜气洋洋,把古城喜迎香港回归的气氛推向高潮。玲珑剔透的秫秸灯秫秸灯是流行在双城市城乡的一种民间艺术品类。其历史已无从考证, 从逢年过节小孩子挨家拜年拎的简易秫秸灯( 糊上纸、里边安上“磕头了”) ,扭秧歌演员手攥的白菜灯、萝卜灯、西瓜灯、莲花灯, 进化到用秫秸扎制框架, 然后糊上白纸; 油画一新的飞机、大
红红火火双城唢呐(外一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