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凭着对昆曲艺术的痴迷和特有的审美视觉, 在《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中将欣赏昆曲的心得感受细致地分成了“梦幻之美”“深情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诙谐之美”“灵异之美”“风雅之美”,从七个方面带人一起穿越时空,欣赏昆曲艺术的优雅、从容与高贵。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落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 皆形骸之论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作作者者题辞题辞牡丹亭牡丹亭· ·游园游园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汤显祖和《牡丹亭》《牡丹亭》: 400 年青春之梦杜丽娘形象分析西厢→牡丹→红楼白先勇:我的青春版《牡丹亭》青春版《牡丹亭》剧照《牡丹亭》其他舞台演出?汤显祖( 1550 ~ 1616 年), 字义仍,号若士,明代杰出的戏剧家,江西抚州人。?明万历十一年( 1583 )中进士。先后任南京太常侍博士、礼部主事、广东徐闻典史、浙江遂昌知县,终因不附权贵而被议免官。?万历二十六年( 1598 )归故里,潜心戏曲创作?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 《紫钗记》(1587) 《南柯记》《邯郸记》《还魂记》(《牡丹亭慕色还魂记》, 1598 ) ?戏剧舞台上空永不殒落的巨星汤显祖汤显祖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汤显祖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插图,万历丁已四十五年( 1617 年),七峰草堂版?《惊梦》是《牡丹亭》中的一出重戏。? 这出戏前半出写游园,后半出才是惊梦。作者通过杜丽娘要求冲破封建礼教牢笼的强烈愿望和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表达了以“情”反“理”的进步思想。从情节发展上看,它是杜丽娘由生到死的关键, 而前半出“游园”,是杜丽娘冲破封建礼教牢笼的第一个实际行动。这一行动,促使她进一步地觉醒起来。可以想见,如果没有“游园”,杜丽娘就不会受到美好春光的强烈刺激,因而也就不会做那样离奇的梦,不会有“寻梦”、“写真”、“诘病”、“闹病”等一系列的戏剧情节。杜丽娘——“情”的化身她对爱情的追求来自于生命的自然冲动, “欲”的追求?“关了的睢鸠,尚有州渚之兴,何以人不如鸟乎! ”?“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 ”?《惊梦》[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杜丽娘“一生爱好是天然”“慕色而亡”——富有深刻的悲剧意义?杜丽娘的死,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陡然渴望。?这是本剧超过以前才子佳人爱情剧的地方?展开想象的翅膀,托之于浪漫的虚构,让杜丽娘幽魂在幻想世界里,继续追求理想的爱情,为杜丽娘“至情”形象的塑造加上极为重要的浓重一笔,同时也对现实世界的扼杀人性提出了强有力的批判和反抗。?《牡丹亭》浪漫主义的积极意义?杜丽娘形象?丽质天生,聪慧过人; ?热爱自然,热爱自由; ?情感丰富,追求个性解放。?男主人公柳梦梅身上的才华与痴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个性鲜明?封建家长杜宝夫妇,顽固保守的一面;慈爱的一面?陈最良僵化穷酸,被科举和封建教条奴化的典型?丫环春香天真活泼娇憨?这些人物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显得真实可感
惊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