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环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摘 要:随着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迅速普及,新闻的生产和运作方式正在发生一系列复杂和深刻的变化。新媒体给传统新闻带来了冲击,也产生新的变革。以往的新闻制作和传播的模式被颠覆,公众借助新媒体走上了新闻事件传播的前台,极大扩展了“记者”的内涵和外延。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新媒体;公众记者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1-0133-03
新闻专业主义,诞生于美国世纪之交的巨变中。新技术、新发明的出现,促使美国在19世纪末的新式新闻业形成以后,新闻专业主义登上舞台。那时的美国新闻业经历了政党报刊的时代和煽情主义以及商业主义报刊出现。历史的车轮行至
1947年,哈钦斯委员会提出的《自由而负责任的报刊》报告中“社会责任论”正式出现,新闻职业伦理和准则进一步确立。历经从自由放任到自由约束,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的日渐完备。
新闻专业主义作为一套论述新闻实践和新闻体制的话语,强调的是新闻从业者与新闻工作的普适性特征[1]:诸如新闻自由和新闻媒介的独立性,新闻报道必须“客观”、“真实”和“多元”,新闻工作者必须恪守新闻专业主义这一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等。
一、新媒体出现及其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电子科技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新闻采集、制作及传播方式开始发生变革。笔记本电脑、手机、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MP3等为代表的电子产品快速普及。这些代表着现代电子科技水平的新型电子产品的出现,为公民采集和传播新闻提供了技术上的充分支持,尤其是网络技术下博客以及微博的普及和广泛运用,使得“公民新闻”近年来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公民新闻(civil journalism)的出现,让记者这一原来只有少数人能够从事的专业,逐步演变为一种普通人也可以掌握的技能。
(一)全新的传播模式
新媒体是在人类第三次工业革命,即数字化革命的基础上发展出现的。它诞生于信息的数字化处理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基础之上。其形态如手机短信和彩信、网络博客、微博、数字杂志、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在传统媒体基础上演变而生,其出现的主要标志是新闻内容制作的数字化和新闻传播技术的网络化。这一新技术的使用和普及,使新媒体跨越了时空限制,并且整合多种传媒资源使其功能互补。世界正在缩小成一个无远弗届的“地球村”,不同地域、民族乃至国家的文化开始走向融合。而新媒体的技术基础更赋予了其独特的传播特点。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即新媒体具有传统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复合型传播特点。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就是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互补融合,是能对大众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即“多对多”传播模式。
(二)传统媒介的衰微
传统媒介具有的阶级性和经济属性使其代表着一定的利益集团或政治集团。因此追逐利益和一定的政治偏向性便是传统媒介不可回避的问题。由此出现的负面效应则是传统媒介为了吸引受众,不惜炒作八卦、暴力等耸人听闻的新闻事件。理想状态下的传统新闻媒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甚至可能会成为某些特定的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同时,越来越庸俗化、同质化的报道,以及固有的新闻审查制度等限制,使得最终的新闻产品离人们的要求――了解事实真相,这一目标而越发遥远。
在此背景之下,新媒体出现,继而促使公民记者诞生。公民记者既是新闻事实的阅读者,又是新闻事实的传播者,同时以双重身份进行新闻信息的采集和传播,这也易为广大受众所认同。2011年7月发布的 《2011舆情蓝皮书》指出,新媒体正日益成为众多舆情热点的首发媒体。在2010年138起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中,新媒体首次曝光的为89起,占比65%,比2009年的56%提高了9个百分点;传统媒介曝光的为47起,占比34%,相比2009年下降10个百分点。新媒体正快速成为社会主流媒体。新媒体正以自己的威力与魅力迫使传统新闻传媒的方方面面发生改变。
(三)公民记者的出现
公民记者作为一种强调公民
新媒体技术环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