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规划( 2010-2020 年) 咖啡是我省热区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和重要的创汇农产品。经过近 60 年的发展,我省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咖啡豆生产和出口基地,但从总体看,我省咖啡产业仍停留在起步阶段,存在着产业规模小、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市场培育不足、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为充分利用我省现有的稀缺咖啡种植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瞄准国内外咖啡消费群体快速增长的广阔市场前景,改变以低附加值原料出口为主的产业现状,做大、做强、做精咖啡产业,把我省建设成为世界优质咖啡豆原料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精加工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提升我国咖啡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综合分析产业基础、发展现状、市场前景、国家产业政策等基础上,特制定本规划。规划年限 2010 ~ 2020 年。一、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现状咖啡原产于非洲北部和中部热带地区。我国咖啡最早于 1884 年引种种植于台湾, 1902 开始在我省宾川县零星种植, 20 世纪 50 年代在我省规模化种植。 1998 年,省政府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咖啡产业发展的意见》(云政发[1998) 116 号) , 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大对咖啡产业的培育力度,我省咖啡进入了产业化发展阶段。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户十多年的共同努力和国内外市场的拉动, 目前基本具备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一)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1 .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咖啡豆生产基地截至 2009 年底,全省咖啡种植面积达 45万亩,投产面积 30万亩左右,产咖啡生豆约 4 万吨,分别占全国咖啡种植面积、产量的 % 、% ,成为全国最大的咖啡豆生产基地,对中国咖啡生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初步形成了优势区域布局全省形成了保山、德宏和普洱三大主产区,同时推动临沧、红河、怒江及丽江、文山等热区咖啡产业发展的产业布局。其中, 2009 年,普洱市种植面积 万亩,投产面积 万亩,咖啡生豆产量 14318 吨;保山市种植面积 万亩,咖啡生豆产量12627 吨;德宏州种植面积 万亩,投产面积 万亩,咖啡生豆产量 750 0 吨;临沧种植面积 万亩,咖啡生豆产量 3100 多吨;版纳、怒江、文山、红河等种植面积 2万多亩,咖啡生豆产量 3000 吨左右。 3 .培育了一批加工企业截至 2009 年底,全省拥有年生产能力 11000 吨;年加工能力 200-500 吨/座的脱皮初加工厂 250 多座,年加工能力 500 吨/座以上的脱壳分级初加工厂 43座;焙炒和速溶粉分装加工企业 6家,其中,云南后谷咖啡公司是我国咖啡行业中唯一的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建成速溶咖啡生产线二条,年生产能力 3000 吨,在建速溶咖啡生产线二条, 年生产能力 11000 吨;拥有“后谷”、“乐寿”、“金峡谷”、“云岭”、“北归”、“云啡”、“桑莱特”、“云潞”、“驼峰”等主要品牌,获得多个有机和绿色食品认证。 4 .基本建立了种植和初加工技术体系省农科院热经所、德宏州热带作物研究所、云南热带作物研究所、省热带作物学校及雀巢(中国)公司农艺部长期从事 Arabica (小粒)咖啡的引种选育、初加工技术研究推广和人才培养。引进、试种并完成多个品种的评价,许多连片咖啡园亩产咖啡生豆在150 公斤以上,少部分地区亩产咖啡生豆达 350 公斤;咖啡丰产栽培、病虫害防治和初加工技术体系基本形成。部分企业引进巴西、哥伦比亚等国家的初加工设备和技术, 对提升产品质量起到了示范和推动的作用。 5 .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知名度我省咖啡具有哥伦比亚“软咖啡”的特质,而倍受国内外市场的青睐,雀巢、麦斯威尔、星巴克等世界咖啡巨头也竟相来云南开辟原料基地。 2009 年全省咖啡出口 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 77% 、全国出口总量的 95% ,出口创汇 6538 万美元;2010 年1-9 月全省咖啡出口 万吨,出口创汇 8584 万美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咖啡豆出口基地和我省第三大出口创汇农产品,主要销往欧洲、美国、日本、韩国及新加坡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雀巢、麦斯威尔两大国际巨头采购达全省总产量的 30% 。 2009 年,全省咖啡农业产值 亿元,工业产值 21亿元,第三产业产值 42亿元, 惠及农户 20余万户,咖啡已成为我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优势产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咖啡种植还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二)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 .认识不高,体制不顺虽然省政府早在 1998 年就已进行规划,出台了扶持和发展咖啡产业的意见,但有关部门及地
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