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讲稿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下面是XX小编整理分享的,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
三维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的画面;
3、通过诵读、理解,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品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诗中的“同心而离居”的悖论式表达。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钟嵘在《诗品》中这样评价《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这是首《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涉江采芙蓉》,来体悟其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解题
1、《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它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为一人所作。《古诗十九首》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钟嵘则称之“一字千金”。
2、古诗:这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又称为“古风”、“古体诗”。不入乐,只可诵;
可换韵,不需对仗;
篇幅长短不限。与乐府诗同为汉代文学的奇葩。
三、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朗读诗歌。
还(huán):回头,调转。遗(wèi):赠送。
四、研读诗歌
1、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表达感情的方式是采摘芙蓉;
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2、明确: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明确: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的自然而然的一种举动。
3、诗歌中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的雅洁和所表达情感的纯洁与美好。诗中用“芙蓉”“兰泽”“芳草”,营造出一种高洁、清幽的意境。
4、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自问自答,在诗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起过渡的作用,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热闹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5、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6、“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表现了什么?
明确:这两句是人物的动作描写和心理刻画。
“还顾”,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写出了路途的绵延无尽。
事实上回头远望是看不见故乡的,更看不见爱人,视线必被青山阻碍、为浮云所遮。这残酷的现实也让主人公从想象中跌落回现实,只有长路漫漫,天地苍茫。故乡归之不得,爱人见之不得。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7、“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除了表现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你还能体会到些什么?
(学生思考做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明确:深切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会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会有“终老”之叹。
8、思考:诗歌云“同心而离居”,一般情况下,同心者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同心”而“同居”,可是诗人却发出了一悖论式的感慨,“同心”却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反而是一在故乡,一在远方,终老一生。如何理解诗中这一腔无可名状的忧愤与终老之叹呢?
明确:这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说。
东汉中晚期,朝政腐败,尤以桓灵之世为甚。桓帝时的童谣云:“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诸葛亮也说“亲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讲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