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学术论文.doc科学管理学术论文
中国的科学管理方兴未艾,同时实践中不顾条件地对其盲从也日渐兴盛。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仅供参考!
篇一
重读科学管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8-093-02
摘 要 近年来,《财富》500强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连环发生“自杀事件”,引起企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广大关注。本文通过对该事件的分析,提出对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反思,从而揭示包括富士康在内的多数企业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误解,最终导致企业面临巨大的困境。
关键词 科学管理 富士康 “自杀事件”
一、富士康“自杀事件”概述
富士康科技集团本文简称“富士康”在台湾省被称为鸿海集团,1988年投资中国大陆,是专业生产6C产品及半导体设备的高新科技集团全球第一大代工厂商。自1991年至今集团年均营业收入保持超过50%的复合增长率,是全球最大的计算机连接器和计算机准系统生产商,连续9年入选美国《商业周刊》发布的全球信息技术公司100大排行榜2005、2006年排名第二,连续四年稳居中国内地企业出口200强第一名。2005年第371位、2006年第206位、2007年第154位、2008年第132位、2009年第109位,迅速跻身《财富》全球500强。
根据大众媒体资料,自2007年以来,这样一个优秀的企业“自杀事件”接连不断,尤其是2010年上半年的富士康连环“自杀事件”,形势更加严峻,引起了企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广大关注。分析这一系列“自杀事件”后,大众发现“自杀者”的年龄几乎都在18岁至24岁之间,这让社会公众感到十分痛心,因为他们都是刚刚被培养出来的新员工,却在本应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选择了放弃生命。虽然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他们是否是真的自愿放弃生命,但是至少该现象值得各个企业、企业家、员工和社会大众深刻思考。如今企业采用的科学管理是否合理?是否把握了泰罗科学管理的实质?值得人们反思。此外,特别要指出的是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是否到位,因为富士康“自杀事件”几乎都发生在刚刚进入企业的员工当中,这也反映了富士康对新员工培训的失效性。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反思
富士康“自杀事件”产生的原因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普遍能让人们接受的原因则是巨大的工作压力。根据个别富士康员工透露,在富士康工作加班时间超长,工资涨幅却很小,很容易引起员工的不满。从中可以看出富士康采用了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来指导企业经营发展,但同时暴露了富士康对泰罗科学管理实质的误解。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并未被富士康真正地运用到实处,当然富士康只是个个例,它实际上代表了多数企业对科学管理的认识,因此这些企业都应及时反思科学管理的实质。
《科学管理原理》中指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也联系着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即科学管理的实质在于相信雇主和雇员两者的利益是一致的。而在实际生活中,真正理解并能把握科学管理这一实质的企业数目甚少。就富士康而言,虽然该企业已经凭借其领导人郭台铭先生卓越的才能和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优越的业绩,成为《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但是企业的巨大成功非但没有带来普通员工的成功,反而出现员工连环“自杀事件”,充分体现了该企业雇主和雇员利益的不一致。因此,该企业必须更加注重员工利益的实现,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目前,富士康的实际行动也证实了这一点,它宣布2010年6月1日起对基层员工加薪30%以上:作业员由原来的900元/月调升到1200元/月;作业员月薪高于900元者,上调升幅度不得低于30%;线长、组长在现有薪资标准基础上调升30%以上等。此外,该企业构建关爱平台,设立员工关爱热线785785和员工关爱信息平台;推动员工保障工作,执行“周休一”制度员工每周至少休息一天,开展加班管控保护稽核,推动员工救助工作,救助困难员工、慰问困难员工家属、慰问患病员工、工伤员工,及时发放慰问金等。
2.“资方和工人的紧密、亲切和个人之间的协作,是现代科学或责任管理的精髓。”这就要求企业构建一种和谐的、合作的先进企业文化,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从企业内部提高企业的效率。富士康“自杀事件”发生的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员工与上级、员工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更不能说他们能够协作,导致员工精神压力过大而无人倾诉,最终酿成了十几个年轻轻的生命的结束。因此,企业必须加强上下级之间、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营造整个企业人员之间的和谐氛围,让管理者和员工在企业中找到“家”的感觉,把上下级和同事当成“家人”,从而使他们可以相互交流,共同分享快乐和荣誉,共同
科学管理学术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