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力的“倍增器” 战斗力倍增器.doc战斗力的“倍增器” 战斗力倍增器
提起战伤抢修,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的一次战例。那是1973年10月6日,在苏伊士运河东岸以色列军队的阵地上,异样的沉静。这天是赎罪日,按照犹太教规,在赎罪日当天,从日出到日落,不得进食、喝水,也不能抽烟。驻守在防线上的以军士兵有的在祈祷,有的在沐浴、洗衣,还有的没精打彩地坐等天黑。下午2时整,200架埃及空军的超音速飞机呼啸着越过运河,对以军阵地进行袭击。20分钟之内,摧毁了以色列在西奈的指挥部、防空雷达阵地、导弹阵地等预定目标。与此同时,叙利亚以3个师的兵力,在空军的掩护下,在戈兰高地向以军发动全面进攻。在埃、叙军队的突然袭击下,以军损伤惨重。可是,因为以色利的战伤抢修能力非常强,大多数受损的武器装备很快被修好,重新恢复了战斗力,从而扭转了被动局面。这就是著名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或“十月战争”。从这一战例可以看出战伤抢修的重要作用。在战争中,损伤是难免的,但经过战伤抢修可以使受损伤的武器装备起死回生,重新发挥作用。因此,有人将战伤抢修称为战斗力的“倍增器”是很有道理的。那么什么叫战伤抢修,它有哪些特点呢?军用飞机战伤抢修的意义所谓军用飞机(包括直升机)战伤抢修,也叫战伤修理,是指对遭受战斗损伤的军用飞机或直升机在战时战场范围内进行的快速修理。主要是修复其结构损伤,使其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可以执行任务的技术状态。据统计资料表明,战争中战伤飞机的数量远大于战损飞机的数量。例如在二次大战中,,而战伤后通过抢修修复的飞机却多达150万架次,平均每架飞机的修复次数达十多次。在历史上,就空军战术作战行动而言,军用飞机战损和战伤比例是1∶3~5。也就是说,每损失一架飞机,就有3~5架飞机带伤返回,需要进行修理后才能再次投入使用。随着军用飞机机种、所执行任务和面临威胁程度不同,这一比例关系也有所变化。在“强韧”飞机(指生存力和保障条件良好的飞机)、执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务、面临一般威胁的模拟条件下,对于未来战争进行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战损和战伤军用飞机的比例高达1∶15~20,即每损失一架飞机,还会有15~20架飞机受伤,需要经过修理后才能使用。对军用飞机实施有效的战伤抢修会对保持作战能力产生显著的影响。图一所示是计算机模拟一个战斗飞行团40架飞机随作战持续天数的变化情况。模拟条件:战损率为1%至2%,战伤率为8%,战斗出勤率为80%。战伤抢修能力分为三种:良好抢修、中等抢修和没有抢修。图中的三根“带子”,分别代表三种假设的战伤抢修能力:最下面的那根表示没有抢修能力,即假定所有的战伤飞机全部丧失战斗力;中间的那根表示中等抢修能力,即假定50%的战伤飞机可在24小时内修复,其余50%的战伤飞机丧失战斗力;最上面的那根表示良好抢修能力,即假定50%的战伤飞机可在24小时内修复,另有30%的战伤飞机可在48小时内修复,其余20%的战伤飞机丧失战斗力。每根“带子”的下边代表战损率为2%的基准线,上边代表战损率降为1%时的能作战的飞机数量的增加。从图中可以看出,以2%的战损率为基准,在战斗开始的第十天,具有良好抢修能力条件下,能作战的飞机数量是没有抢修能力条件下的5倍。另一方面,将飞机的战损率由2%降为1%,。这就是
战斗力的“倍增器” 战斗力倍增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