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
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
〔摘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很大制约因素在于广袤的基层。中国古代基层治理有着较为丰富的借鉴资源。纵观中国历史开展,乡绅阶层处于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扮演着独特的社会角色,成为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他们是中国传统乡村的治理者,是社会公共权力结构的主导者。“乡绅之治〞作为传统社会的一种治理方式,在平衡国家权力、促进基层自治,节约行政本钱、创造社会财富,构筑乡绅文化、凝聚乡村力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乡绅文化不复存在,但乡村不会因现代化而消失,乡村治理是一个需深入研究的现代化命题。推进乡村自治,是今天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乡绅治理;基层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与社会;乡村自治;乡贤文化
〔中图分类号〕D6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03-0042-07
中国古代的乡绅因其文化上的独占性、政治上的特殊性、经济上的有闲性、地域范围的接近性、社会关系的血缘同构性而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角。几千年封建皇族政权更迭中乡绅治理基层社会的习惯虽有调试与变迁,但“乡绅之治〞在基层治理中的有效性使其始终未退出历史舞台。直至近现代社会为追求民族民主国家建设的目标,“打土豪〞“驱劣绅〞等一系列民权运动使乡绅从中国基层社会中消失了。“当无论是城市精英,还是地方精英,都纷纷放弃基层农村的时候,那里便成为革命的温床。所有隐匿的豪杰、不法商人、匪盗之徒以及诸如此类人物都从地上冒了出来,填补目前统治者倒台所产生的真空〞。巴林顿・摩尔发人深省的警告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乡绅之治〞在基层农村治理的重要性,“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1〕,在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结构张力中,该不该呼吁新乡绅,新乡绅能否承继原有的治理有效性以及如何提升治理能力成为乡村治理的关键。
一、无序与差序:古代“乡绅之治〞的根本形态及特点
纵观中国历史开展过程,乡绅一直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公共权力结构中的真正主导者,是基层社会中不可无视和或缺的力量。乡绅阶层处在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扮演着独特的政治角色与社会角色,成为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调节器。
“乡绅〞:国家权力末梢的自治主体
首先,从词源学的角度理解。乡绅包括“乡〞和“绅〞。“乡〞指乡村,由宗法血缘关系构筑的地域单位。“绅〞指“古代士大夫束在衣外的大带〞,后“引申以指束绅的人士〞〔2〕,是身份的象征。其次,从乡绅的开展来理解:士绅与乡绅。秦汉乡里组织形成之前,活泼在乡村社会的是“士绅〞,“士为民之首,一方之望。凡属编氓,皆尊奉之,以为读圣贤之术,列胶庠之选。〞〔3〕绅士指有学识的读书人。秦汉实行“乡亭制〞,官派为主、民间推选为辅的选派方式产生的乡绅成为治理社会的组织领袖。从“士绅〞到“乡绅〞意味着其范围不再局限于读书人。再次,从国内外比照角度理解。中国的乡绅对应英文中的“gentry〞。二者虽都指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角,但却有本质的区别:第一,西方士绅的身份是可以继任的;中国乡绅凭借的是知识和声望。第二,西方国家的士绅总是与土地联系在一起,是“地主士绅〞;中国的士绅大多从科举制中选拔出来的,是典型的“学绅〞,费孝通称之为“一

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凹凸漫
  • 文件大小22 KB
  • 时间2021-07-0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