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消化内科
考纲
基础知识
十、肝硬化(熟悉):病因和病理;
十一、消化性溃疡(掌握):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
十二、上消化道出血(掌握):病因
十三、急性胰腺炎(掌握):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
相关专业知识
1、慢性胃炎(掌握)
(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
2、胃癌(掌握)
(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
3、肝硬化(掌握)
(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
4、消化性溃疡(掌握)
(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
5、上消化道出血(掌握)
(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
6、急性胰腺炎(掌握)
(1)临床症状和分型;(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
胃食管反流病
食管组成:;;。
▲病例题:反酸+胸骨后烧灼感+胃镜食管下段红色条样糜烂带=反流性食管炎
一、概念 :胃食管反流病(GERD)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GERD患病率%,反流性食管炎%,可见并非所有胃食管反流病均导致反流性食管炎。GERD发病年龄40~60岁为高峰,男女发病无差异,但反流性食管炎,男多于女(2~3:1)。正常食管内的pH值5~7。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GERD是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粘膜攻击作用的结果。(不包括夜间胃酸分泌过多)
(1)、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
:组成“三食两膈”:食管下括约肌(LES)、食管与胃底间的锐角(His角)、食管交接、膈肌脚、膈食管韧带共同构成。
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机制:一过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
:食管裂孔疝可降低食管对酸的清除能力。清除食管内容物的主要动力是食管的蠕动。
:吸烟,饮酒等。
。
★机制:松 > 降 空 坏”
一过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GERD最主要机制
食管清酸能力下降、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胃排空延迟、食粘屏障破坏
★LES为食管末端3~4cm长的环形肌束。正常人静息是压力为10~30mmHg,为一高压带。LES部位的结构受到破坏时可使LES压下降,如贲门失弛缓症手术后易并发反流性食管炎。
①导致LES压降低(舒张)的因素:胆囊收缩素、胰升血糖素、血管活性肠肽、前列腺素E、高脂饮食、酒精、巧克力、钙拮抗剂、地西泮等。(注意:促胃液素、胃动素、P物质不是,是导致LES收缩)
导致LES相对降低的因素(诱因):腹内压增高(妊娠、腹水、肥胖、呕吐、负重劳动等)、胃内压增高(如胃扩张、胃排空延迟等)。
②一过性LES松弛(TLESR):是正常人生理性胃食管反流的主要原因,也是LES静息压正常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主要发病机制。(正常人胃食管反流的特点:进餐时和进餐后反流较多,反流总时间<1h/24h)
(2)、反流物对食管粘膜攻击的作用
胃酸与胃蛋白酶是反流物中损害食管粘膜的主要成分;胆汁反流时,非结合胆盐和胰酶也是主要攻击因子。
三、病理
反流性食管炎的基本改变:①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增生;②粘膜固有层乳头向上皮腔面延长;③固有层内炎性细胞浸润(主要是中性粒细胞);④糜烂及溃疡;⑤胃食管连接处以上出现Barrett食管改变。
四、临床表现:
(1)主要(典型)症状:●剑突后(胸骨后)烧灼感+反酸和胸痛或(烧心+反酸)
考题第一行就提示的话,确诊是胃食管反流病,还可出现间歇性吞咽困难。注:进行性吞咽困难是食管癌。
①剑突后烧灼感和反酸最常见,餐后1小时出现。平卧、弯腰或腹压增加可加重,部分夜间入睡时发生。
②咽部不适、异物感:可能与食管上段括约肌压力升高有关
⑵非典型症状
①胸痛:由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胸痛是非心源性胸痛的常见病因。
★题中出现胸痛、反酸烧心,此时首先的检查是心电图。(不是胃镜)
②“间歇性”吞咽困难:进食固体或液体食物均可发生。鉴别缺铁性吞咽困难【Plummer-Vinson综合征】
③吞咽疼痛:严重者或并发食管溃疡者。
★引起吞咽困难的疾病:腐蚀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皮肌炎;胃食管反流病;食道癌,糖尿病不会。
2、食管外症状
①如咽喉炎、声嘶、哮喘、肺部感染。
②女性,咽部异物感、棉团感,无真正吞咽困难(刺激咽后壁不会出现恶心感),精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消化内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