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对文学翻译的启示
内容摘要:语言作为人类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其具有较强的模糊性,而很多文学作品中更是含有大量具有一定模糊性的语言。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通过理解作者的思维与情感,借助个人的亲身体验,实现译文读者与原本作者的思想互动和交流,进而高效完成翻译工作,本文主要?对认知语言学对文学翻译的启示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给予我国相关领域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文学作品翻译 模糊语言 认知语言学
文学作品是思想传承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受到自身特点的影响,作者为了充分表达个人的深层思想,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具有较强模糊性的语言,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想象空间,促使读者在阅读和体验中,与作者实现情感与思想的交流,通过个人理解加强对作品的感悟,而基于读者性格与想象的差异,对于同一作品,可以产生不同的感悟和理解,而这种差异性非但不能影响文学作品的魅力以及可读性,甚至还提升了作品的文学魅力。在作品翻译中,模糊语言为翻译人员增加了一定的翻译难度,在语言转换中,如果翻译人员不能很好的把握原文内涵,会影响作品的韵味。因此,想要切实提升翻译质量,需要翻译人员具备模糊思维
。
语言本身就具备较强的模糊性,特别是文学作品,其中更是蕴含了大量的、较强的模糊语言,通过模糊语言为读者展示一种情绪或者意境,正是这种模糊性,为作品增添了魅力,留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文学作品既含蓄又形象,含蓄的特点正是模糊语言的具化体现,例如语言缺省、反常搭配等,作者利用有限的语言,赋予了作品无限的内涵和意境。
认知语言学属于语言学中的新范式,强调经验和情感在语言使用中的积极意义,认知语言学具有理据性、隐喻性以及体验性三大特征,其中语义、语形以及语音体现了理据性;人类的行动、思维以及语言体现了隐喻性,而语法和语句则体现了体验性。
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实现一体化,翻译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以及不同语言实现思想和行为交互的重要方式,通过对不同语言的转换,促使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文学翻译要求翻译人员具备类似的体验和感知,并且具有与文学作品类似的思维,这是实现不同语言互译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基础。但是翻译人员、读者以及原文作者,毕竟属于不同历史沿袭、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的人群,在行为方式、思维定式和语言习惯中存在较大差异,在阅读中也存在很多理解空缺,因此,翻译人员要在作品翻译中,充分思考这些因素。由于语言具有较强的模糊性,加之不同语言中的思维和文化差异,译文中必然存在文化缺省的情况,容易对译者带来理解的误导,为翻译增加难度。
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逐渐频繁,外国优秀的文化作品大量涌进我国,而很多翻译人员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无一例外的都会遇见模糊语言问题。利用认知语言学对作品翻译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带给翻译人员以思想的启迪。同时,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富含了作者的深层思想和情感,翻译不仅是实现不同语言的转换,更是翻译人员认知方式和思维活动的体现,翻译活动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深层次的审美活动,而这种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个性且模糊的,从认知语言学 角度开展研究,符合文学
认知语言学对文学翻译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