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
授课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二○○五年六月
上编(1917年-1949年)
绪论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教学目的、重难点]
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概况、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注重整体把握,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并对该课程的性质、研究范围以及这门课的讲授计划,有大致的了解。
[参考文献]
,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由开明书店出版,1951年版,下册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版。
、温儒敏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修订版。
、吴晓东等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新文学史,香港:香港昭明出版社,1980年第三版。
[思考练习]
查阅《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等杂志,建立对本学科的第一印象。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1、现代文学的命名比较明晰但也较为简单的界说是指单纯的时间概念,即通常指从五四运动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三十余年间的文学历史。较为复杂一些的,认为“现代”这一概念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文学新时代的开始与发展。“所谓‘现代文学’,既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新文学的概念及使用情况。
2、文学的现代化问题“文学的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适应,是其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促进“思想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方面,文学更是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文学的现代化”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文学的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
第二节 文学观念改革
许多观念性的变革发生在十九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中国古代,诗文为正宗,小说、戏剧是“小道”,没有与诗文并立的资格。而在西方,斜事性文学发展较早,地位很高,文艺复兴以后,由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四大体裁构成的文学格局就已形成。维新派人士出于启蒙主义宣传的目的,很快注意到东西方文学格局的不同,开始为小说和戏剧争取应有的地位。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等。
第三节 课程教学安排及学习要求
一、课程性质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高等师范学院中文系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主干课程。基本内容是从1917年至2000年的中国新文学史。本课程具体分为现代文学史(1917—1949)和当代文学史(1949—2000)两部分,但这两部分不是割裂开,而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构成一门整体性的课程。 具体内容可见教学大纲。
二、学习要求:
,更注重自学、体会与思考。
,适当的笔记是必须的,但注意的是融会贯通。
,基础知识都应列在记忆之中。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教学目的、重难点]
掌握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背景与动因及意义,对于新文学如何受外来文学思潮的影响,各种文学社团的兴起如何推进了新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也应有较系统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杨义:《五四运动与现代中国人文建设》
2、李继凯:“五四”新文学的文化创造,《文学评论》,99年第3期
3、刘纳:《论五四新文学》,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思考练习]
1、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2、简述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倡导者与反对者之间的论争。
3、解释: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湖畔诗社
[教学时数]
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起点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
1、新文化运动
从启蒙话语的角度看,五四新文化运动被认为是晚清以来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文学改良运动发展演化的结果。
陈独秀等人倡导的新文化运动与实践。
2、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1917年月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