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数据库建设现状分析
D
保护与传承的实际需要,形式意义明显大于其实质内容。由于各地资源分布情况迥异,相互之间又缺少协作与沟通,没有制定相对稳定的资源数据库元数据录人标准,其结果是,各地的资源数据库对同类或者相近资源的描述与评价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性。有的数据库实现了对资源的二级或三级描述,有的数据库只有简单的一级描述,且语焉不详。这种描述实际上并不能满足数据库资源建设的要求,更不能满足有关专家、文化工作者和广大群众的浏览、检索或研究的需要。此外,在部分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的描述与评价体系中,还存在随意性的情况,甚至混淆了资源与素材的概念,没有充分尊重文化遗产资源概念与内
涵的相对稳定性。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各地、各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在资源交换、资源共享、资源管理与研究等环节上,均无法应对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发展形势。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过程中,资源普查、田野调查、数据库建设与管理,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环节相互制约,互成因果。只有充分考虑每一个环节对于其他环节的影响,才有可能做到系统链的快速、有效运转,才能真正发挥数据库建设的意义。但是,目前的情形是,上述各个环节往往相互脱节。以普查工作为例,普查工作是整个业务流程的重要环节,它的成败决定整个保护工作的成败,它的质量决定着后期数据制作与服务的质量。
严格来说,普查工作应该在统一的资源管理理念指导下开展,自然形成资源数据库的基础数据。而目前全国正在进行的普查工作与资源管理,是完全脱节的,往往是在无序状态下完成的,存在主观性强、视角单一、反映事物较为片面、数据制作不规范等局限性,无法形成科学的数据库系统,无法全面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体系。许多地方的普查工作不能顺利展开也与此有关。尽管许多地方曾收集到海量普查资料,但是对资源的描述结果千差万别,极为混乱,很难形成有序的数据库数据并有效管理与资源对应的图文声像素材,存储在录音带、录像带上的资料检索效率极其低下,逐步成为垃圾。这就造成了国家和地方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并对保护工作产生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一段路程并积累了相当经验之后,如何才能先于普查与名录申报,尽早确立行之有效、便于推广与普及的资源管理模式,并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资源数据库,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总体而言,上述种种问题与不足,根源在于缺少立足于现实、放眼未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理念,以及建构在管理理念之上的现代管理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特别是数据库的建设,本身是一个极为
企业或政府信息价值成功发挥的案例
1、沃尔玛集团
美国沃尔玛零售连锁集团像一个商业神话。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了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最新排名榜,沃尔玛公司连续多年位居榜首。沃尔玛的全球采购战略、配送系统、商品管理电子数据系统、
天天平价战略在业界都是可圈可点的经典案例。可以说,所有的成功
主要是建立在两个方面:
一是以提升顾客价值为目标,建立面向顾客的价值链管理;
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优势资源,实现信息技术战略与零售业的整合
一、面向顾客的价值链管理
五大数据库建设现状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