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苏辙“养气说”的生命教育内涵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指出:“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这一识见颇具生命教育之意蕴,成为后世文学批评方面的常用术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谈论作文之道时,苏辙认为“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并且谈到了修养历练、积极实践的主张,在某种程度上指出了教育的真谛:重视生命本身的精神成长,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本身即是一种教育。
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以生命为本的活动,离开人的生命,教育就无从谈起,极富人文意蕴的语文教育尤其如此。写作学习绝对不仅仅是学习文法技巧,决定文章厚重感的是诗意而浓郁的人文情怀。苏辙的重大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慕先贤,体验生命价值
善于学习圣人,获得崇高的人生操守。孔子提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表明儒家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德言统一、砥砺人生的传统。尤其文人,更是以静修文德为人生追求。苏辙秉承孟子的“浩然正气说”,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行乎夷狄患难而不屈,临乎死尘得失而不惧, 盖亦未有不浩然者也。故曰:‘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乎天地。’”将孟子浩然之气的至大至刚的内容具体化为对富贵、贫贱、夷敌、困难、死生、得失的正确态度,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
努力学习勇者,获得坚强的奋斗精神。黄宗羲在《谢翱年谱游录注序》中提出:“夫文章,天地之元气也”,“逮夫厄运危时,天地闭塞,元气鼓荡而出,拥勇郁遏,坌愤激讦,而后至文生焉。”先贤们穷且益坚的抗争精神是形成美文的生命底色。苏辙曾在《为兄轼下狱上书》中说苏轼“少报有为之志”,并对其人格进行赞美,说明其兄长坚韧乐观的精神感染了苏辙,无论人生如何跌宕起伏,为人志气不可缺少。
虚心学习智者,获得恢弘的人生智慧。苏辙最推崇的无疑是孔孟之书,也能在品读中有自己独到的人生感悟。在《缸砚赋》中,他借谈从黄泥而成为缸、到碎而为砚的现象,表达了他全真守正的人生思考,批评了世人汲汲于事物的变幻之中而不能自拔,指出“守性”乃是事物处于平静状态下最为本然的特质。养性的问题,就是一个使人向善而臻于理想人格的问题。苏辙在不自觉地努力涵养自己高贵的生命特质和文化人格。
二、遍览山川,迸发生命激情
体验首先是一个人的生命历程,然后才是内心的形成物。体验是生命在活动过程中的内在感受、主观体验和深刻情感,生命通过体验感知自我、认知他人、解读生活;生命更是通过体验获得意义、升华情感、净化灵魂。历史上的名人义士都十分重视游览名川大山,耳闻目见,生动深刻地体验人生百态,而后诉诸文字。
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山川历目前, 而英灵助文字”(《碧溪诗话》)。自然伟大而永恒,钟灵毓秀、雄奇伟岸,总能
浅论苏辙“养气说”的生命教育内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