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评价与规划
2021/3/11
1
生态规划(Ecological planning):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观点,对规划区域内城乡生态系统的人工和自然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和相互作用特征分析基础上,研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途径,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
人工生态因子——土地利用状况、产业布局状况、环境污染状 况、人口密度和分布以及建筑、桥梁、道路、城市管线基础设施分布等。
自然生态因子——气候、水系、地形地貌、生物多样性、资源状况等。
概 念
2021/3/11
2
生态(环境)规划是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产生的,它是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
与传统的环境规划不同,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关注环境污染问题,而且也重视生态破坏问题,并且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提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拟定出规划方案
因此,较之传统的环境规划,生态环境规划更为合理全面
2021/3/11
3
确定规划范围,了解规划区域内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明确规划目标(近、中、远期)
近期目标:05-10年,较具体,属详细规划,范围涉及一个城市或城市中的某个区域
中期目标:10-20年,控制性规划
远期目标:20-50年,属战略性规划,一般仅针对大范围区域进行,提出区域总体发展目标和方向
2021/3/11
4
国内生态规划的技术路线
基 础
生态规划目标确定
生态目录清单建立
规划方案制定与择优
区域生态适宜度分析
规划方案贯彻与实施
规划方案评价与调整补充
核 心
保 证
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程序
2021/3/11
5
生态规划的目的:为实现区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持续共生,协调发展,追求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环境的和谐。
目 的
2021/3/11
6
整体优化原则:强调规划与设计目标与区域或城乡总体规划目标的一致性,追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最佳效益
协调共生原则:协调指保持部门与子系统各层次、各要素及周围环境间相互关系的有序,近远期规划目标的一致;共生是不同部门与不同子系统间有机联系、互惠互利、合作共存,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
部门之间联系程度及其部门的多样性是衡量城市共生强弱的重要标志。
原 则
2021/3/11
7
高效和谐与循环再生原则:系统内部物质代谢、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畅通,并形成环环相扣的网络;尽可能发挥自然系统的自净能力,促进废物资源化和再生利用,使能量损失最小,利用率提高
最小风险原则:采取最小风险对策,使规划的建设活动风险值降至最低,给城市提供更大的发展机会
2021/3/11
8
生态平衡与多样性保护原则:遵循生态平衡理论,合理规划各生态要素的功能分区,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利用水、土、生物、矿产等自然资源,为后代维护和保留下较大的发展余地和充足的资源储备
趋势开拓原则:在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力、生态适宜度为依据,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发展潜力
2021/3/11
9
可操作性与可行性原则:规划方案要有便于实施的具体操作步骤;执行条件应完备(考虑因素包括社会接受性、技术支持、资金投入渠道、目标可达性等)
区域分异原则:根据区域和城市生态要素的功能现状及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城市环境容量,综合城市区域和总体规划方案,搞好生态功能分区。
2021/3/11
10
城市生态评价与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