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原古代书院教育.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原古代的书院教育 2012 年 10 月 25 日文章浏览次数: 16 资源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大学中原书院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文化教育史上占有独特地位。从唐代东都洛阳创设第一所书院起,到清末中原各级各类书院改为学堂止, 1100 余年间,河南各级各类书院对传播中华文明和培养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唐开元十二年( 724 ),玄宗诏令在东都洛阳明福门外修建“丽正书院”,这是中原最早的书院,也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两所书院之一。当时的丽正书院,集藏书、古籍校勘、举荐人才、学术研究等功能为一体,是当时的国家图书馆和全国学术研究中心。其建立开创了各级各类书院兴起的先河,为以后书院教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北宋初年,全国书院兴起,最著名的有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石鼓、茅山等六大书院。其中,中原的应天府书院和嵩阳书院是当时全国办得最好的两所书院,可见当时京畿地区书院教育的发达及其在全国的突出地位。应天府书院的历史可上溯到后晋。后晋虞城人杨悫在今商丘县城西北隅创办南都学舍, 教授生徒。杨悫去世后,其弟子戚同文继承了老师的事业,一心扑在学舍的教育上,深受乡人爱戴。南都学舍当时名闻天下,学子不远千里而至。 10 余年间,戚同文的弟子先后有 100 多人参加宋初的科举考试, “登第者五六十人”。大中祥府二年( 1009 ), 原南都学舍的学生曹诚捐银,就原学舍旁增建学舍 150 间,藏书 1500 卷,生徒甚盛。宋真宗下诏赐额“应天府书院”。景祐二年( 1035 ),宋仁宗又赐应天府书院学田十顷, 名为应天府学,成为地方官学。宋代中原的另一座著名书院是位于登封嵩山南麓的嵩阳书院,又称太乙书院。宋太宗至道二年( 996 ),改太乙书院为太室书院,宋廷赐“太室书院”匾额。景祐二年,仁宗诏改嵩阳书院。嵩阳书院兴盛时,生徒数百人。宋代著名思想家程颢、程颐自幼就读于嵩阳书院。此外,程颐还在洛阳城南鸣皋镇建立了伊皋书院,在此著书讲学,著名的“程门立雪”的典故即发生在这里。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贬为邓州知州,次年在邓州创办花洲书院,聘请名师执教。他自己也经常到书院讲学,使花洲书院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书院。宋代京畿地区的应天府、嵩阳、花洲、龙门、百泉、和乐、伊皋等为当时河南七大书院。此外,还有东京(开封)的二程书院、信陵书院,洛阳的河洛书院、嵩洛书院,睢州的道存书院,陕州的砥柱书院,罗山的龙池书院,正阳的奎林书院,西平的文城书院,桐柏的桐淮书院,许昌的西湖书院,鄢陵的尊文书院,延津的育英书院等。宋代书院遍布中原各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读书士子,培养了大批人才。此时的各级书院还重视和提倡讲学的风气,为发展我国古代教育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宋代中原书院有几个突出特点。 ,由政府赐额、赐田、赐书,最终由政府正式批准。书院与官学不同,最初由私人出资或乡绅共同筹资兴办,政府以赐田的形式予以赞助;书院也不同于私学,私学完全是学有所成的儒者个人行为,书院则受政府松散的控制。 、主讲书院。范仲淹之于应天府书院、花洲书院,程氏兄弟之于嵩阳书院,程颐之于伊皋书院,都是名儒创办书院的范例。 、刊书盛行,学术气氛浓厚,书院成为各地文教活动的中心。 ,不受地域、学派限制,体现出自由开放的教学原则。 5

中原古代书院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eny0001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