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激浊扬清 豪情满怀__ 苏轼诗词教学分析.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激浊扬清豪情满怀——苏轼诗词的教学分析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第二实验中学陈金雨张敏慧摘要: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诗、词、散文兼美的文学大家, 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就词这方面而言,他的成就及影响都达到了里程碑式的高度。开创豪放词派,“以诗为词”, 抒写“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 迸发“书剑报国”的豪情, 为词“指出向上一路”, 拓宽了词的表现内容和境界。与此同时, 他以一贯的革新精神, 以批判继承的观点, 得罪权贵, 屡遭贬谪。生活的历练让他还词以健康纯朴、清新自然的面目。大家之手笔, 言志之缘情, 无不精彩, 刚柔相济, 相得益彰。多彩的词风是他至情至性, 坚贞不屈的品格、磊落坦荡的襟怀、浑厚的才力、洒脱的才情的集中呈现。我们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 苏轼诗词更值得广为诵读和传承。关键词: 苏轼诗词豪放旷达教学案例正文: 第一章“致君尧舜”,“书剑报国”,赤子情怀使豪放词大放异彩一.“涤荡振刷”之志与“有为而作”文学观点苏轼所处的北宋时代, 是一个表面承平而实际上危机四伏的社会, 强烈的忧患意识促使他想积极参与改革, 激浊扬清。因此, 他要抒写豪情满怀的抱负, 要表达现实生活的真实情感,而那些软弱无力的“浅斟低唱”,无法抒写词人当时的情怀。于是,苏轼把涤荡振刷的行动自然而然的引入到词的创作之中。一直以来,人们对于诗与词的区别是“诗庄词媚”,“诗言志”、“词寄情”。但是,晚唐五代以来的词,逐渐演化成专写艳情,附庸风雅的“花间词”,除了表现“偎红依翠”的艳情之外,再也无法表现更丰富的情感了。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如果不能满足反映现实,表达情感的需要,最终只能走向消亡。因此,革新和创新成为绝对必要。苏轼的文学创作,依照的是儒家文艺思想的原则。他认为诗文当“有为而作”,言语文章应“有益于当世”。他坚决反对创作那些格调陈腐,毫无积极现实意义的艳词,开创性地“以诗为词”,将诗的题材,意境,表现手法运用于词的创作,大大拓宽了词的表现空间和深度,使词的面貌焕然一新。自此,词体变得“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既可以抒发“书剑报国”的豪情壮志, 也可以高唱“大江东去”的豪放旷达, 既可以抒写“明月几时有”的天问式浪漫, 也可以吟咏“一蓑风雨任平生”的超然自适……刘熙载在《艺概· 词概》说:词在苏轼笔下,“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冲破“艳科”的牢笼,“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豪放词的诞生, 是词体本身发展的需要, 是社会时代的需要, 也是苏轼个人人性的使然和才力的展现。二.“致君尧舜”与“书剑报国”苏轼自幼便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少时在眉山老家, 其母为他讲读《后汉书· 范滂传》,读至范滂为反对宦官专权误国遭诬害被捕,苏轼对母亲说“轼若为滂,母许之乎? ”苏母答道:“汝能为滂, 吾不能为滂母耶!”自此苏轼便思步范滂后尘,而“奋厉有当世志”。初登仕途时, 苏轼便非常关注朝政的改革, 一腔热血, 只求革新除弊, 有所作为。这种思想反映到作品中,便有了早期感古怀旧的《华清引· 平时十月幸莲汤》。一般认为,《密州出猎》是苏轼开创豪放词派的第一首豪放词。实际上,《华清引》已初露豪放之端倪。“翠华一去掩方床, 独留烟树苍苍”中所透出沉郁的感慨, 已经明显摆脱“艳科”词的羁绊, 其格调与《密州出猎》一脉相承并为之做好了铺垫。随后的《沁园春· 孤馆灯青》,表现的也是同样的情

激浊扬清 豪情满怀__ 苏轼诗词教学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c69885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7-0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