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itable for teaching courseware and reports)
青霉素皮试
国内各医疗机构严格遵照执行,但对于青霉素皮肤试验的适应证、皮试方法和结果解读等存在较多分歧和错误做法
担心过敏反应带来的风险或是皮试造成的工作量增加,有医务人员直接选用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甚至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过度谨慎的选药策略有待商榷
临床实践中,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反应指征的管理仍旧沿用以前的规定:
青霉素G 或青霉素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无论采用何种给药途径,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有无青霉素类过敏史、其他药物过敏史及过敏性疾病史,并须先做青霉素皮肤试验
停药72h,应重新做皮试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药物过敏反应按照发生机制可分为:
Ⅱ型过敏反应
Ⅳ型过敏反应
Ⅲ型过敏反应
细胞毒作用,主要引起溶血性贫血、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等
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主要导致血清病、药物热
接触性皮炎、大疱表皮剥脱松解症和间质性肾炎
Ⅰ型过敏反应
IgE介导,速发型,引起过敏性休克、荨麻瘆、喉头水肿和哮喘等
青霉噻唑酸
酰胺键水解断裂,生成青霉噻唑酸,是青霉素过敏的主要抗原决定簇(多)
青霉噻唑聚合物,青霉吡唑,青霉烯酸盐等成为次要抗原决定簇(少)
数量上的差异,而非免疫学和临床上重要性
β-内酰胺环
噻唑环
是杂质而非青霉素
主要抗原决定簇:青霉噻唑酸,荨麻疹多见,较少引发致命型过敏反应
次要抗原决定簇:青霉噻唑聚合物,聚合度越高,过敏反应越强
90%~95%的过敏性休克
抗原
次要
5%
主要
95%
血清/
组织蛋白
半抗原
数量多,与IgE亲和力低
数量少,与IgE亲和力高
是杂质而非青霉素
7
3
交叉过敏的发生机制
主要抗原决定簇青霉噻唑基是导致青霉素间交叉过敏的元凶!
不同侧链的青霉素都能形成相同结构的青霉噻唑基
近半数假阳性,特异性IgE抗体随时间衰减(半衰期10~1000 d),过敏者50%在5年内、80%在10年内不再过敏,今后可重复皮试
不是保证患者安全的唯一措施,皮试本身亦可导致速发型过敏反应,必须密切监测及做好充分抢救准备
不能预测如 Stevens-Johnson综合征、大疱表皮剥脱松解症及溶血性贫血、间质性肾炎等Ⅱ、Ⅲ、Ⅳ型过敏反应。
速发型过敏反应发生率达50%,不宜使用青霉素
速发型过敏反应风险较低,但仍有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的风险
为什么要做青霉素皮试
青霉素皮试剂可节约时间,并减少污染和由此导致的假阳性、假阴性
药典对青霉素皮试的规定
皮试液配制:取青霉素钠盐或钾盐,以生理盐水配制成为含20万U/ml青霉素溶液(80万U/瓶, 注入4 ml生理盐水即成)→取20万U/ml溶液 ml,加生理盐水至1 ml,成为2万U/ml溶液→取2万U/ ml,加生理盐水至1 ml,成为 2 000 U/ml溶液→取 2 000 U/ml 溶液 ml,加生理盐水至1 ml,即成含500 U/ml的青霉素皮试液
目前国内有成熟应用多年的青霉素皮试剂,每瓶含青霉素钠2500 U。仅需一次稀释,可节约时间,避免多步稀释导致误差、污染乃至由此导致的假阳性、假阴性
现配现用,4℃冷藏,时间不应超过24 h
第2 步 皮内试验:在前臂的外侧,给予一系列5 次皮内注射。使用苯甲酸青霉噻唑酰多赖氨酸和青霉素G,%氯化钠注射液作为对照。标记皮肤上初始皮下注射产生的皮丘边缘,通常在3 mm 左右。15~20 min 后,评估试验部位的阳性或阴性反应。阳性反应定义为原始皮丘的隆起超过2 mm,或者比对照皮丘隆起超过2 mm。阴性反应定义为皮丘体积没有增大或者增大体积不超过对照。如果反应不明确,应重复测试。
第1 步 针刺试验:将小滴苯甲酸青霉噻唑酰多赖氨酸注射液(主要抗原决定簇)、预先稀释的青霉素G 注射液(次要抗原决定簇)、磷酸组胺注射液(阳性对照)%氯化钠注射液(阴性对照)放置在前臂内侧形成液滴,然后使用无菌穿刺针在每一个液滴中心的表皮进行针刺试验。
阳性反应观察时间为15~20 min。组胺对照必须引起反应,以便确定阳性测试结果。阳性反应定义为针刺部位周围发生比在阴性对照部位(如果有风疹)大3 mm 的苍白风疹。如果观察到苯甲酸青霉噻唑酰多赖氨酸或青霉素G 的阳性反应,则立即将溶液从皮肤上擦
《青霉素皮试》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