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年 级 语 文 教 学 设 计
主备人:郭慧明
课题
两弹“元勋”邓稼先
课时
2
教学
目标
1. 理解学易质朴、忘我工作、一丝不苟、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
2. 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本文在具体事件的叙述中注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特色。
教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品析人物语言和关键词句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难点
准确全面地把握人物精神品质和性格
教具学具
准备
预习检测题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复备一
复备二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后讲解:(以学生回答为主) 1964年10月,浩瀚的戈壁滩上空升起了一团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之后,第一颗氢弹又放出炫目的光芒。这曾使全世界为之震惊。人们都知道奥本·海默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萨哈罗夫是前苏联的“氢弹之父”,然而,中国的“两弹”元勋是谁? 1986年6月,中国各大报纸均在首要位置介绍了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名字鲜为人知功绩举世瞩目——“两弹”元勋邓稼先。 “两弹”指原子弹和氢弹。原子弹是利用铀、钚等原子核分裂所产生的原子能进行杀伤和破坏的一种高效能炸弹;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元勋”,立大功的人。 邓稼先,安徽人,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弹主要理论设计者。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28年,在戈壁荒漠艰苦创业,先后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理论方案和一系列的模拟试验,为“两弹”的研制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检查预习 (详见测查页)
1、邓稼先简介
2、字词积累:胆怯 筹建 欺凌 崭露头角 销声匿迹 含辛茹苦
水落石出 蓦地 浩瀚 汗马功劳 风餐露宿 风刀霜剑
3、“两弹”是指
三、默读课文,说明课文结构特点和大概内容
本文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个部分组成。 引子:(引起正文的文字)从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
“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
第一部分:“要放一个‘大炮仗’”。写邓稼先接受使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从此销声匿迹。
第二部分:“艰苦创业的年月”。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事迹。
第三部分:“这里就是战场”。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事迹。 全文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的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
四、进一步探究本文内容
小组讨论:文章每一部分在表现人物精神或性格时各有侧重,再读课文,看一看每部分各侧重写什么?
讨论后明确: 表面看来,文章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从接受使命写到原子弹研制,进而写到氢弹研制。但却不是仅仅叙写过程,而是在过程的叙述中表现人物的精神。三部分各有侧重。 第一部分,写他接受使命时的激动和喜悦,突出他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使命感,为下文写他的事迹、表
两弹元勋邓稼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