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得益彰的诗、乐、画三姐妹——浅谈《渔舟唱晚》教学[ 摘要] 优秀古诗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曲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瑰宝。其音乐与古诗的完美结合使其极具艺术表现力。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了解中国悠久的诗词文化与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有重要作用。小学音乐教材在不同的年级共安排三个单元来介绍。本文以这类艺术歌曲中较为典型的《渔舟唱晚》为例,分析其词作与音乐的和谐之美,探求此类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和历史意义。[关键词]《渔舟唱晚》音乐古诗意境和谐审美优秀古诗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优秀的古曲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瑰宝。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情绪中,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形象美,是我校校园文化的一大特色。音乐与古诗、美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可以表现同一种意境,只是使用的材料不同,一种用旋律,一种用语言,一种用色彩。学者赵鑫珊说: “莫扎特的音乐是旋律化、和声化和节奏化了的唐诗。”可见, 古诗、音乐的意境是多么相似,她们和谐结合,在我国音乐史发展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了解中国悠久的诗词文化与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有重要作用。小学音乐教材在不同的年级共安排三个单元来介绍。本文以这类艺术歌曲中较为典型的《渔舟唱晚》为例,分析其词作与音乐的和谐之美, 探求此类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和历史意义。对于欣赏我国音乐与文学结合的奇妙之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渔舟唱晚》与王勃古诗《滕王阁序》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是一首著名的北派筝曲。一般以为, 此曲是娄树华在 20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渔舟唱晚》的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649 — 676) 在《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乐曲意境优美, 好像一幅水墨画。它表现了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映照在湖面上, 远处青山朦胧、白帆点点,随风飘来阵阵的渔歌声,渐渐地,歌声远去,湖边只留下了一片寂静。诗句与乐曲意境之和谐,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二、音乐、古诗融为一体的意境古诗与音乐是姐妹艺术。《渔舟唱晚》的音乐与古诗的意境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课前布置学生在家人的陪同下去沂河边观察满载而归的渔民们的喜悦之情(没有这一条件的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获取间接体验)。临近上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老师从网络上搜集到渔民生活的相关资料,以此加深学生对渔民生活的了解。通过一系列的课前准备, 我再教授《渔舟唱晚》之时,学生就很容易产生联想。教学中,我利用媒体课件播放古筝曲《渔舟唱晚》,让学生在乐声中体验美景如画的湖面、夕阳西下辛苦了一天的渔民满载而归的情景。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想,然后老师启发哪些诗的意境与之匹配时,结果很多学生说出了李白《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张继的《枫桥夜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白居易《暮江吟》等。如此一来,学生不光轻松愉快的学会了这首曲子,同时还完成了对古诗与音乐的意境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的审美教育。具体教法如下:第一段,教学时,我利用演奏古筝的声响资料,用音乐语言导入课堂,然后让学生边听边思考: 1、这一部分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2、速度有怎样变化?根据学生回答,我小结:这段用慢板奏出了悠扬而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并配合左手吟、揉、按、滑等装饰手法,抒发了作者内心
渔舟唱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