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创新.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创新.docx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漫长的历史长河, 流淌着我国各民族人民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水脉。 古筝艺术就是祖国传统音乐文化水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色浑厚明亮,优美华丽,既擅长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和任何一首传统筝曲必然反映出时代生活特征, 从而带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印记。 优秀的古筝乐曲与民歌一样, 也是源于生活原形的 “艺术变形 ”,通过演奏者的弹奏,在琴弦上唱出时代的旋律,是另一种形式的时代的 “回音壁 ”。
近年来 “古筝艺术呈现出令人可喜的局面 —— 多种多样的流派风格得到进一步发展 , 传统曲目及新创作品在群众中较广泛地流传 ,老一代筝家为培养后继者呕心沥血 ,中青年筝家人才不断涌现 , 业余古筝爱好者越来越多 , 演奏形式也由独奏,为歌唱伴奏发展为重奏及合
奏。古筝从一种民间流传的乐器, 普遍走上音乐学院的课堂和音乐厅 ” 成为一种规范性乐器。曹正、曹东扶、王省吾、任清志、赵玉斋、高自成、王巽之、苏文贤、罗九香等老一辈艺术家、教育家,他们用自
己的一生心血潜心研究古筝, 并将他们的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人,使大量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筝曲流传至今, 这些原汁原味的地方风格筝曲成为中国古筝演奏的根基。值得一提的是已故教育家曹正教授,他在继承传统筝曲,挖掘、 整理方面做出功不可没的业绩,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提倡以筝会友,将古老的工尺谱翻译整理成简谱,使传统筝曲得到广泛传播普及, 他将古筝民间化的口传心授教学模式,上升到理论研究, 为中国古筝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今天古筝事业的发展与先辈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这些成绩也都是在学习传统,继承传统优秀遗产的基础上取得的, 因此,从古筝演奏和筝曲创作来看,古筝艺术的发展不能不受到古筝传统的深刻影响和有力制约, 离开了纵向继承,古筝的独特艺术个性和艺术风貌就难以延续和传承下来;离开横向借鉴,便会影响古筝艺术的丰富和发展。
三、古筝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艺术的生命在于变化, 在于创新。古筝艺术四十多年来之所以获
得很大的发,除了重视学习传统、继承传统外,与古筝新曲目的大量涌现也是分不开的。 这些新作经过演出实践的考验, 有的已成为音乐会的保留节目, 有的作为教材被广为传授, 有的编成专集或录制成唱片、录音带出版发行。这些古筝新作显示了自己的艺术生命力。与传统筝曲相比,有联系又有超越,有继承又有变化创新。
50 年代中期,筝曲创作开始了新的历程,以《庆丰收》 、《幸福
渠》、《闹元宵》 为代表的老一辈筝家,以他们所熟悉的民间音调为创作基础,在突出古筝韵味的同时,开创了新的双手演奏技巧, 《幸福渠》 (任清志曲 )运用古筝码左侧刮奏,描绘波澜壮阔的气势效果。 60 年代开始,以王昌元、张燕、项斯华、范上娥为代表的新一代古筝演奏家,把学院里所学到的西方作曲技巧和钢琴演奏手法注入了古筝创作和技巧表现,出现了《战台风》这一优秀筝曲,它运用了大力度的
扫摇,双手快速扫轮等高难度技巧, 刻划了码头工人战胜台风的惊天
壮举,使筝这一古老典雅的乐器表现出气势磅礴。 坚定有力的艺术形
象,丰富了古筝的音乐性格。从此,古筝界涌现了一大批古筝新作,
如《草原英雄小姐妹》 (张燕、刘起超曲 )、《幸

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温柔的兰花
  • 文件大小14 KB
  • 时间202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