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概论名词解释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第一语言——母语
①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
②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第一个语言往往是他的母语。特殊情况下,第一语言不一定就是母语。
语音学
联想主义心理学
[英]艾克斯利《基础英语》
听说法
(句型法,结构法)
20世纪40年代
美国
布龙菲尔德
结构主义语言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英语900句》
视听法
(圣克卢法,
整体结构法)
50年代
法国圣克卢高等师范学院
古布里纳古根汉
结构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新概念英语》
认知法
(认知—符号法,现代语法翻译法)
60年代
美国
卡鲁尔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乔姆斯基)
认知心理学
交际法
(交际语言教学)
70年代
西欧共同体,中心是英国
威尔金(创始人),
亚历山大
社会语言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跟我学》
心理学的发展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构造主义
冯特(奠基人),
铁欣纳
研究直接经验
相互对立
机能主义
詹姆士(创始人),
杜威
研究意识的作用
格式塔心理学
(完形学派)
[德国]韦特海默等
研究整体
对视听法有一定影响
行为主义
[美]华生(创始人),
斯金纳
刺激—反应模式
成为听说法,视听法,程序教学法等教学法流派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创始人)
无意识决定人的行为
认知心理学
[美]奈赛尔
《认知心理学》
认知法教学流派的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创始人),
罗杰斯
人本思想
成为咨询法,默教法等人本主义教学法流派的理论基础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根据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区别。
母语与外语根据国家的界限区别。
1950年7月清华大学,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1978年,对外汉语学科历史转折点。
初创阶段
(50年代)
1953 周祖谟《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
1958 《汉语教科书》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
巩固阶段
(60年代)
【标志】 1962 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
1964 北京语言学院
1996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002 北京语言大学
钟梫《十五年汉语教学总结》
(四大原则:实践性,直接性,学以致用,主要的教学原则)
恢复阶段
(70年代)
实践性原则,句型教学,语言技能课
蓬勃发展阶段
(80年代)
1978年确立学科。
吕必松“结构与功能相结合及“交际性”原则
(90年代)习得与汲取;“结构,功能与文化相结合”原则
1987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 吕必松
1979 季刊《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0 《基础汉语课本》集大成者
1981-1982 刘珣《实用汉语课本》第一套贯彻结构,情景及功能相结合原则的教材,1987年成为我国第一部获奖
对外汉语概论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