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侗族婚礼习俗.docx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3 页 共 11 页
“踩脚后跟”是贵州东南一带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种活动。侗族小伙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他就会在赶场的时候,静静地跟在对方身后,有意踩一下对方的脚后跟。对方被踩了,回过头来觉得这个小伙子自己中意,便会跟着对方走,始终走出场外,两人静静细谈。假如自己不中意,就假装不知道,不去理睬。踩的人发觉对方不跟出来,也就作罢,再进场另觅对象。
在我国侗族部分地区有“夜娶”、“夜嫁”的习惯。娶亲一般都是深夜。男家三十多人的迎亲队伍,除吹鼓手外,每人举着一个松明火把,穿山过坳,越溪串案,火红一片,活象一条翻腾跳动的火龙;再加上唢呐锣鼓的敲打和吹奏,在这宁静的偏乡僻寨,更加显得欢快和火热。夜行十余里,迎亲队伍到达新娘的团寨里,但团门紧闭(每个团有一张大门)原来这里不行轻易进门,设有道道“歌卡”。迎亲队伍每经一道“歌卡”,都要对唱。一盘一对应答如流,方许进去,进了团门,是否接出新娘,还要费劲气突破最终一关,因为新娘屋里对唱手云集,即兴盘问。什么古往今来,天文地理,时事政策,随意编成,脱口而出,这就须要迎亲的男家歌手见机行事,很快地奇妙地对答出来,方可发亲。这的确是件很不简单的事。










盘问对答毕,女家宣布发亲。新娘头戴侗帕,颈挂项圈,身着大襟花边盛装,由女伴陪伴,右手举着桐油纸伞(据闻可避邪),在鼓手热情欢快的吹奏下上路。假如在途中遇到另外一支迎亲队伍,新朗和新娘必需交换腰带,相互“换喜”。
当迎亲队伍来到男家的门前,即鸣放鞭炮,新娘暂停门外片刻,以等待“进门仪式”。一位五十开外的老人,负责实行迎亲仪式。
这套为时十来分钟的仪式完毕,新娘才在鞭炮声中进入洞房,稍事休息便吃“半夜饭”。饭后便起先对唱。新娘和一群女伴在房里,新郎和一群男伴在门外,相互对唱,始终唱到次日凌晨。










有意思的是,新娘新郎成亲,并不“坐家”(夫妻同居)。次日,新娘吃罢丰富的“百盘宴”(来参与婚礼的人不带其他贺礼,各带一盘最有侗乡特色的腌鱼、腌鸭、腌肉之类的东西,便由女伴陪伴回娘家。以后新郎去女家做客,一旦女方有了身孕,新娘才一边挑着稻草(男耕)一边挑着纺车(女织)来到男家定居。从这时候起,才算是真正的夫妇。
侗族婚礼重要的环节就是“送买美”,全部的排场全在这里;“送买美”是侗话,指新郎家将各色礼物请人或挑或抬送到新娘家。路途什么的是有讲究的,一般场面都挺大的,几十个人拌花花绿绿的糯米饭、米酒、猪肉、糍粑等东西排长成队,新娘一般要去迎接,然后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引到娘家。侗族婚礼最奇妙、最隆重的是送新娘“回门”。“回门”即送新娘回娘家,送新娘回娘家时新郎不得随行,而由新郎家的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挑着彩礼,组成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送亲的队伍越长,表示新郎家的家业越兴盛。彩礼有侗族特有的酸鱼、酸肉、酸鸭等。伴娘是新郎寨上的年轻姑娘,在长长的送亲队伍中,新娘走在最终面,手里抓着一块布,以便外人分辨。送亲途中,为了显示新郎家的家业,送亲队伍往往有意绕道而行,专找人群密集的地方通过。沿途每经过一个寨,都要燃放爆竹。新娘被送到娘家后,伴娘不得进新娘家门,要马上返回新郎家。娘家人随即给每个客人端上一碗加了糖的油茶,称为“喜茶”。晚上,送亲队伍中的未婚青年和新娘寨子上的未婚青年通常会聚在一起闲聊,找寻意中人,谓之为“坐夜”










侗族婚礼习俗
侗族春节

侗族婚礼习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hh思密达
  • 文件大小31 KB
  • 时间202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