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沟通能力的训练
第1页,此课件共17页哦
沟通与语言的关系
人类的沟通行为先于语言发展(非语言沟通媒介)
正常儿童在语言沟通能力发展出来以前会发展出一系列的非语言沟通能力——语言前发展。它的发展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的语:用手势告诉我……)
3、教师做手势,学生回答问题:“这是什么意思?”
4、儿童根据不同的情景做恰当的手势。
5、儿童理解手势并据此调整自己的行为。
教学提示——身体、示范、语言等。
教学内容——招手(过来)、伸出手臂,掌心向前(停)、摆动手指(不要)、手指放到嘴唇上(安静)、鼓掌或竖起大拇指(干得好)、摇头(不知道)、点头(好的)、拍肚子(吃饱了)、捏鼻子(难闻)等。
第7页,此课件共17页哦
六、应用行为分析对玩耍能力的训练
非社交性游戏
教学环境
可与非语言性模仿课,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情景教学中进行。(玩的时候)
教学准备
了解儿童的能力和兴趣(能力上,如:精细动作能力)
选择相称的游戏。(儿童年龄、性别、同伴、兴趣)
考虑强化的问题。(对游戏兴趣低应给予大量的强化,同时缩短游戏的时间)
游戏范围和内容
范围——提供感觉刺激、玩具、拼图、美术和手工、棋类
内容——积木、拼图、米高玩具、洋娃娃、玩偶、汽车玩具、球、唱歌跳舞、假想游戏……
教学方法——任务分析、反复练习、情景教学。
第8页,此课件共17页哦
七、注意力的训练
ABA的注意力训练可在具体的教育训练中实现。或训练儿童看物体及某人。(详见共同注意能力训练)
TEACCH视知觉和听知觉的训练均能训练注意力。如:注视别人指着的物体的位置,听到声音时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并转向声音来源及走向训练员等。
《孤独症儿童社会性教育指南》中有针对性的内容。
第9页,此课件共17页哦
八、轮流能力的训练
可在游戏及活动中进行。
在教学中一样要运用提示、渐退、强化等行为学技术。
注重情景教学的运用。
第10页,此课件共17页哦
九、共同注意
1、什么是共同注意及其表现。
指的是儿童能够通过协调眼神与动作来与他人分享有趣的事物和体验。
回应,如:别人指东西时,能够顺着手势去看物体。
发起,如: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给别人看。
第11页,此课件共17页哦
九、共同注意
2、共同注意的重要性。
是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
为语言的发展与交流提供良好的基础。
如果孤独症儿童有较好的共同注意能力,那么其以后的语言发展程度常常较好。
第12页,此课件共17页哦
九、共同注意
3、提高共同注意的原则
训练中能让儿童能够选择有关的活动和游戏。(感兴趣才能注意,有较强的沟通动机)
训练中教者与儿童应该轮流有发起和回应的机会。
在必要时,及时给予提示。
训练目标要新旧交替。既要有新的内容,也要让儿童有时间复习已经学过的内容。
强化物最好与训练的目标有关(自然强化物)。如:儿童若能跟随别人的指示看一件玩具,那么儿童所得到的强化就是能够获得该玩具玩。
第13页,此课件共17页哦
九、共同注意
4、共同注意的训练方法(一)
①注意物体(物体可是强化物)
②目光接触
可以在游戏时教学
在指令课上进行教学
③随点指能转移注意力。
有目光接触后——随点指物体,儿童能随之转移注意力。
可给予位置提示、身体提示。
④儿童使用点指(发起——引起别人的注意力)
儿童可以看见玩具,点指后才可以得到玩具。
可给予语言提示(指给我看)、身体提示。
⑤儿童能将目光从物体转移到沟通对象上来
训练的不是得到物体而是与别人分享兴趣和感情。即:儿童展示物体, 能看沟通对象
可给予语言提示(给我看看)、身体提示。
第14页,此课件共17页哦
九、共同注意
5、共同注意的训练方法(二)
①对儿童提问“……在哪里?”。儿童能回答“在那儿”并能指出物品所在的方向。
②要求儿童把物体交给某人。某人不注意儿童,也不接受物品,直到儿童说“***,给你”为止。
③引起他人注意。(要求儿童告诉或询问某人某件事。某人不要对儿童做出反应,直到儿童喊其名字,并去拉他时,才反应。)
④儿童给他人看自己做的东西。
⑤确定别人指哪里。(如:老师指着某个东西,说:“到那去”,儿童能走过去。或者某人指着某个东西,老师问儿童:“某人在指什么?”,儿童能答出)
⑥确定他人在看什么。(某人看着某件物体,老师问儿童:“他在看什么?”,儿童能答出)
⑦确定物体移动的方向。(把动物玩具排成一排,让
非语言沟通能力的训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