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我们究竟应该带给孩子些什么
数学课,我们究竟应该带给上,也将这种应试下的技能训练折射的淋漓尽致。
两个案例最终都进入了对1°角的认识环节。案例一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体验了因量角的需要而产生量角器的过程;案例二中,教师则将量角器作为一种现成的工具,因为要量角所以要认识量角器,带领孩子们研究点、研究边、研究刻度、研究线。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束后,孩子们在运用量角器量角时,哪种教学方式下更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升,我想这个结果是不得而知的。案例一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原理、形成类比,从自创的工具逐步导向规范的工具,案例二则是直接将冷冰冰的工具置于学生面前,生硬的理解与记忆,两个案例中的孩子们都在体验,但不同体验产生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的。数学课不应该只是教数学,教数学知识,更应该渗透数学
的思想与方法。
一位好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负责的教师,我们不应该将自己的教学固执地停留于眼前的成绩上,这样的结果只会导致学生思维受阻甚至僵化,长此以往,何谈学生数学素养与能力的提升?我们应该在提升自身对教材、教法、教学的研读能力,以提升课堂的有效性作为抓手来提升学生的成绩,应试与素质绝非水火难容!
二、循序渐进,巧妙折中,孰更合宜?
案例一:《角的度量》
片段一(感知1°的角)
多媒体演示将一个半圆平均分成180等份。
师:用手来比划1°的角,2°的角,3°的角
生:2个1°是2°,3个1°是3°。
师:多少个1°的角可以拼成10°的角?
生:10个
师:多少个10°的角可以拼成一个半圆?
生:18个
师:一个半圆里有多少个角呢?
生:180个。
师:180个1
°的角。
师:有没有比1°还小的角呢?
生:°、°。
师:有比1°大一些的角吗?
生:100°、200°、300°。
师:这半圆里有多少个角呢?
生:180个。
案例二:《角的度量》
10°的角为一个小角,在自制的以10°为一个单位的量角器上读角,分别读出10°、20°、60°的角。
师:我们把小角分的小一些,每个小角再平均分成10份,请你来读角。
生:22°。
师:你是这么数的?
生:2个小角,里面又有2个小小角,所以是22°。
师:再来读一个角。
生:60°,有6个小角,每个小角里面又有10个小小角,所以是60°。
师:怎么数就不会这么麻烦了?
生:标刻度
生:用量角器有刻度。
可能读到此,大家会觉得,两个案例是对两个不同的知识点的处理,为什么要放在一起研究呢?我想说的是,对于1
数学课-我们究竟应该带给孩子些什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