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作业分层设计论文
论文《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策略研究》作者:张丽
【摘 要】: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孩子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面对这样“多彩的”作业,孩子会自愿的接受,他们会乐意设计出一张张生动有趣的数学图画、一份份为问题的探索者。
(1)调查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调查,可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数感。如:调查自己家一个季度的用电情况,制作成统计图表,结合电力紧张的现状以及不同时段电价不同的规定提出相应的建议。
(2)小课题研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不仅能深入理解数学,体验乐趣,而且能自主建构知识。如学习了圆的认识、周长、面积后布置学生开展一个小课题研究《走进圆的世界》。学生通过上网找资料、观察生活中的圆来解释“自然中的圆”、“欣赏人文中的圆”。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
5、操作性作业。
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生长于计算、善于推理、疏于操作,原因在于学生对动手操作和思维发展的关系缺乏深刻认识。经常看见学生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高时拿个三角板移来移去,不知所措。怎样将动手操作、发挥想象、感受创新、体验美感融为一体?
在学生认识了圆并学会了用圆规画圆后,基于学生运用圆规不太熟悉这一实际情况,我让他们回家做一幅画,要求是:自己设计情境(主要用圆规),尽量多用圆或圆弧来表现情境中的动物、植物、物品及其他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东西。第二天学生的作业让我大开眼界。可爱的雪人,圆溜溜的大眼睛,胖乎乎的四肢、身体;还有一位学生设计的是:蔬菜水果宝宝图,卡通的苹果小姐、胖胖的南瓜大婶……还有的以2008北京奥运为主题,从四个圆形美术字“北京奥运”到五环、倒记时的钟、旁边欢庆的人、小狗等都用圆来表现……
6、日记型作业。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经常会有一些感受、疑问和自己的新发现,这些想法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会淡忘。怎样才能留住这些美好的回忆和闪耀的智慧呢?我尝试让学业生写日记,日记内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布置的;另一部分是学生自选的自己认为与数学有关的日常发现。有些学生针对单元练《都是“
0”惹的祸》
在第十一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单元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
选择题:如果a× =b÷(a、b都是自然数),则( )。
(A)a≥b (B)a=b (C)a<b (D)a>b
这题的正确答案是(A),可我却选(D)。我在做这道题时,用老师教给我们的假设法,假设a×=b÷=1,算出a=、b=,所以a>b。当时根本没有考虑到0,0也是自然数,0×=0、0÷=0。该死的0,都是你惹的祸,害的我与满分失之交臂。……
下面是一位学生写的数学日记:眼睛也会"说谎"
今天数学课上,老师画了2条线让我们猜猜是哪一条长,一条是←→,另一条是>――<。初一看,我们都猜是第2条线段长,但是老师说:“你们别急,用尺量量看。”我们一量才发现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怎么眼睛也会“说谎”吗?我带着这样的
疑问去问爸爸。爸爸告诉我,那是眼睛的错觉,这些都说明我们看到的东西不一定是正确的,这样的例子很多,有时我们看到好像是长短不一的东西结果是一样长,我们看到大小不同的图形结果是一样大;我们看到在运动的东西,其实它根本没动。就像月亮,它给我们造成的错觉就更明显了,我们走着,走着,走了很远,抬头还能看到月亮,边看边走。哎呀!月亮在跟着我们走呢?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眼睛给我们的错觉还真好玩呀!
实施新课改,要求不断变革我们的教学行为方式,我们不妨从作业设计上入手,细思量巧设计,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形式的创新性和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一方面巩固知识,另一方面发展情感,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今天,再用以往的作业观来对待学生,显然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与课改精神相符,除了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巩固,也应加强学生思维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训陪练让孩子在作业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感受成功的喜悦,变厌学为乐学。
总之,数学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作业的改革上,也应立足于这一出发点,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设计与实施适合孩子天性的作业,将使作业变得更生活、更有应用性、更令人兴奋!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孩子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面对这样“多彩的”作业,孩子会自愿的接受,他们会乐意设计出一张张生动有趣的数学图画、一份份充满童趣和个性的数学作业,数学学习也就会洋溢生命的气息!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数学作业分层设计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