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麦香
离不开羊肉的榆林美食
小组合作学习
1、榆林三宝是什么?
2、地椒草有哪些特点?
3、羊肉和地椒草之间有什么关系?
4、羊肉好吃的另一个秘密是什么?
5、你还知道哪些羊肉美食?
6 你知道俗,在陕北的榆林和延安两地一直流传至今。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做面花是陕北妇女的拿手好戏。她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能将发了酵的白面捏成各种形状的面花。工具只是梳子、剪子、锥子、镊子等日用品,辅料则是红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蒸出来的面花栩栩如生,尤如艺术珍品,令人爱不释手,舍不得马上吃掉。
“子推馍”和面花除了自己食用,还用来馈赠亲友。母亲要给当年出嫁的女儿送,称为送寒食 .
清涧煎饼
清涧煎饼是榆林市清涧县一种独特的地方风味小吃,用荞麦做成,极为好吃。早在元代王桢《农中》就有荞麦"治去皮壳,磨而成面,摊作煎饼,配蒜而食"的记载,可谓历史悠久了。煎饼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先要将荞麦粗磨去皮,得了糁子,再将糁子用水浸足,入布袋反复揉搓,挤出浆液,按一定的比例兑水后,在特制的煎饼鏊里摊制成20厘米大的如纸薄饼,另以绿豆芽或黑豆芽加粉丝、肉丝、炸豆腐丝凉拌,配以姜蒜汤汁或熬制的番茄酱汁蘸而食之。煎饼状若朗夜之圆月,晶莹如白雪,轻薄似蝉翼,柔韧绵冽,其味沁人心肺,过口难忘。
洋芋擦擦
洋芋擦擦陕北传统饭食之一,又名“洋芋不拉”、“洋芋库勒”、“丸子”(榆林的叫法,不解!)。洋芋就是土豆。此菜加工时将土豆用擦子擦成寸长的薄片,拌入花椒、葱丝、姜粉、盐末等,同面粉搅匀,上笼蒸熟。食用时,盛入大碗,调入蒜泥、辣面、酱、醋、葱油或香油。若用炒锅快火炒出,其味更佳。
腕托
碗托,又名“碗秃子”“灌肠”,是榆林的又一风味小吃。分白面碗托和荞面碗托,以特殊的加工方法蒸制而成。食时或以刀切,或以挠爪,切成条状,浇上蒜醋调味,或冷食,或油炒热吃,利滑爽口、味美异常。在晋西北保德、河曲、偏关及代县街头,随处可见卖碗托的摊点。晋中平遥、榆次、太原一带以白面碗托热炒居多,俗叫“炒灌肠”。荞麦去皮后成为糁子,将糁子于前一日用水泡软,拳揣成糊状,细滤后舀入碗内上笼蒸,中途用筷搅拦一次,蒸熟即成。置阴凉处冷却后,用醋、姜、芝麻、辣椒、蒜泥、香油等配成蘸汤浇入食用。
凉粉
凉粉是用淀粉熬制成的,晾凉凝固后,切条或用特制器具挖挠成条状,佐以盐、醋、辣椒、芥末、香柚、芝麻酱凉吃的一种夏令食品。加打卤汁和凉粉一起吃的叫卤汁凉粉。这种陕西特有的风味小吃最初出处据说是陕西省长安县。夏季炎热正赶上农忙季节,农民无暇做饭,热饭吃起来又占用时间,打一锅卤,切一点凉
粉,佐以方便调料,泡一些馍,
稀里哗啦几口一刨,一顿饭即了
之,爽口惬意,美不胜言,这样
就逐渐形成了这个具有地方风味
的特色小吃。
为你喜欢的美食写一则广告
著名景点
毛乌素沙漠
扶苏墓
金刚寺
悬空寺石窟
吴堡古城
万佛楼
凌霄塔
常氏庄园
盘龙寺
李自成行宫
红石峡
镇北台
红碱淖
香炉寺
统万城
神木二郎山
明长城
白云山
姜氏庄园
李自成行宫
李自成行宫位于米脂县城北的盘龙山上,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包含于米脂一中校园院内。明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在西安建大顺国后,遂命人在这里修建了行宫和祖墓,山名也是因此而来。行宫构思精巧,造型别致,主要建筑有乐楼、梅花亭、捧圣楼、玉皇阁、庆祥殿和北庆宫等,是陕北别具一格的宫殿园林旅游区。行宫内还设有米脂妇女革命史迹展。
盘龙山原名马鞍山,明嘉靖年间,曾在山间修建真武祖师庙。崇祯十六年(1643年),闯王李自成于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派其侄李过回米脂扫墓。李过率兵3万驻扎山下,并将山上的真武祖师庙扩建为行宫。同年11月,李自成亲率大军回米脂参加祭奠。他见行宫建筑雄伟,十分高兴,便赐山名为盘龙山,行宫正殿为启祥殿,后殿为兆庆宫。李自成起义失败后,当地群众为保护这群建筑,塑起真武祖师像,行宫又变成一座庙宇。
红石峡---摩崖石刻
红石峡
红石峡位于榆林城北5公里处,在明长城口红山脚下的榆溪河谷,又名“雄石峡”。因山皆为红石,故得名红石峡。红石峡山奇水秀,石窟古刹林立,还有陕西省最大的摩岩石刻群,吸引了众多的书法爱好者参观游览。
景区内两山虎峙,石峡中开,一注清流带绿洲而来。红石峡东壁原来建有红山寺,红石峡的石窟最早开凿至少可追溯到宋代史。寺门楼门洞上额携刻的“红石峡”三字,是由我国著名美术家王森然先生89岁高龄时所书题刻。此外,红石峡还是拍摄电影《东邪西毒》时的
舌尖上的麦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