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如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每年都有很多毕业生在毕业后危机意识,回报社会的意识,艰苦创业的意识,责任意识、开拓意识和再就业意识,磨炼他们的劳动观念和敬业精神。只有通过实践磨炼,学生的敬业精神才能由间接感受转变为亲身体验,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职业道德和自身素质才能与专业同步得到提升。具备这些综合能力的毕业生走入社会才能得到单位和社会的认可。
其次,应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及学生社团作用,营造爱岗敬业的舆论氛围。
想要训练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必须密切联系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利用一切校园活动为契机,把培养敬业精神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而且当前的大学生普遍具有从众心理,要求得到所处群体认可的愿望十分迫切。针对这一特点,高校可以从管理着手,加强舆论宣传,积极营造敬业教育环境。还可以开展专业选择活动,在活动中积极引导,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和锻炼,养成对活动以及事业的责任心、使命感。
此外,应该逐步完善学生集体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开展评定。因为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能为集体成员创造一个良好的成才和竞争氛围,提升他们对集体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从而发挥集体的巨大影响作用。
最后,高校还要经常性的参加或开展科技、创新比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融入社会的能力。
目前,大学生生活在学校这种相对轻松的小环境,企业、社会大环境的敬业精神对大学生会有一个冲击渡。高校要辩证地看待和利用这种冲击,要将敬业精神与知识、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让知识和能力凸显敬业,让敬业精神促进求知、催生能力。最终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仅具有主人翁意识,具有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还能够主动研究提高职业技能,主动参与到与职业岗位相关的各项活动中去,实现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既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具有高度的工作热情的人才。
4对大学生爱岗敬业精神的思考
爱岗敬业可分为两个层次。
首先,从个体生存和发展空间上看,爱岗敬业是人类生存本能的需要。一份职业,一个工作岗位,就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环境空间和展示平台。所以,一个人有了一份职业,一个工作岗位,就应该加倍的珍惜和利用好它。个体在现实中拥有的工作岗位,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感到很满意,其满意与不满意都是相对的。但就算不是理想中的工作,努力做好它就一定会有收获,就能做出成绩。而优秀地完成工作后的自豪感与满足感又会激励人继续投入到下一轮工作中去。这种由爱岗敬业带来的良性循环不但会消除人们在精神上对工作的失望感,还有可能在物质上带来像升职加薪这样的“意外惊喜”,对身心皆有好处,形成双赢局面。
其次,从一个工作岗位的客观存在上看,爱岗敬业也是人类社会化分工和发展的需要。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社会化分工就越细,对从事工作的人员素质要求就越高。爱岗敬业精神不仅适用于技术型人才,底层劳动群众同样必不可少。因为工作岗位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对于一家公司来说,普通员工就像是螺丝钉,不管哪一个松动都会很危险。公司如果少了这些拧紧的螺丝钉就会摇摇欲坠,无法发展壮大。所以不管在哪个工作岗
新生研讨3000字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